首页 >  民族风采

青海格尔木:焊将“顺溜”筑梦戈壁之城

发布时间:2024-11-29 16:08: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他特别爱笑,一咧嘴,显得牙齿特别白,眼睛眯着,特别像王宝强主演的《我的兄弟叫顺溜》里面的主人公。”

短短的一段文字,出自《压缩机故障诊断手册》的序言。序言作者用寥寥数语,就描写出一位高原焊将的大致轮廓。这位类似“顺溜”的人,就是青海油田格尔木炼油厂(以下简称“格炼”)的职工杨永磊。

杨永磊(右)在讲述往昔经历。蔡得军摄

身形略显瘦削,头发花白相间,语气沉稳而缓慢,一身干净整洁的蓝色工装,映衬出他的稳重与干练。一说起焊接,思路清晰又敏捷,神情专注,这是初见杨永磊时,给人留下的第一眼印象。这位看似平凡而又普通的“顺溜”,却以一把焊枪为笔,以炽热的烈焰为墨,在金属的画布上绘就出了属于自己的多彩人生。

说起杨永磊与焊枪的故事,还要从1991年说起。那时的他,刚刚接触焊接这个行业。

“初中毕业就到了格炼,啥都不会。至于焊接,从没接触过。看到眼前跳跃的火花和滚烫的金属,经常有点胆颤。”杨永磊说,不过师傅愿意教,而他自己又愿意学。经过长期练习之后,他手中的焊枪,仿佛有了生命,焊接技术也有了很高的提升。无论是在狭小的空间里,还是面对复杂的结构,他都能应对自如。

杨永磊在介绍相关技术,背后的照片是工作室部分成员。蔡得军摄

格尔木炼油厂已建厂三十多年,杨永磊在这里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期间,厂内二十余套生产装置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他辛勤劳作的痕迹,从六十米高的塔顶到三米深的污水井。他身上被焊花留下了无数疤痕,这些疤痕见证了他为格炼发展付出的心血。当然,在格炼的三十多年里也有很多难忘记忆,这其中催化装置沉降器气提段的作业让他难以忘怀。

“作业空间狭窄深邃,上下需攀爬近十八米软梯,没有脚手架,只能站在软梯上操作,还弥漫着大量催化剂。冬天作业时,身前是电弧高温,后背是冰冷塔壁。”杨永磊说,每次完工全身乌黑,防尘口罩糊满泥巴,四肢酸困,眼睛红肿,声音沙哑,咳嗽发烧更是常事。

类似于这样急难险重的任务,杨永磊在三十多年里参与过很多次。

杨永磊在进行焊接作业。受访者本人供图

近年来,青海油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成果推广力度。杨永磊乘着这股东风,不仅在技术上追求卓越,更在创新上不断探索。他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新技术,尝试新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焊接技术有了新的要求,他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焊接技术,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进行创新和改进。

“时代早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传统的焊接方法在一些关键的情形中,暴露出诸多不足,已经完全无法契合现代工业对高精度、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迫切需求。”杨永磊说,经常借着走出去的机会向其他优秀同行学习,要么在网上查阅资料。

杨永磊参与编纂的相关书籍,在业内有很广泛的影响。蔡得军摄

长期以来,经过多次的试验和失败,杨永磊终于成功地研发出了一套又一套新的焊接工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他的创新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然而,杨永磊并没有因此停步。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养更多的人才,才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2012年,“杨永磊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以“研发创新有果,疑难攻关有利,技术培训有效”为目标,已逐渐成为格尔木市对外创新成果展示的一个窗口。

杨永磊在工作中。受访者本人供图

在青海油田和格炼的支持下,工作室成立几年间取得了丰硕成果,共研究课题140余项,52项取得国家专利证书,21项投入应用;45篇技术论文发表于国家期刊;提出90余项合理化建议;厂处级及以上获奖项目24项,6项技术获得省部级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3项获得二等奖……

据了解,工作室成员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优秀党员、特等劳动模范,青海省优秀专家、杰出工程师奖状、青海好人、高原工匠等荣誉称号,已成为格尔木炼油厂乃至青海油田的技术中坚力量。

杨永磊在和同事讨论。受访者本人供图

“工作室现在有80余人,青年员工占一半。他们才是未来的希望,咱们这焊接手艺得传承下去,就需要吸引更多有想法、愿意学的年轻人进来。”在与杨永磊的交谈中,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透露出这位大国工匠的博大胸怀。据了解,以杨永磊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为依托延伸设立的青年创新工作室已正式启动,已有不同岗位和专业的35位青年主动加入其中。

走进工作室的展馆,各类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专利证书映入眼帘,一整面墙上齐齐整整摆满了荣誉证书和奖牌,墙上“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精神和“围绕炼化生产解决技术难题“的目标等文字很是醒目。

杨永磊讲解针头焊接技术。蔡得军摄

在杨永磊的职业生涯中,他获得了无数荣誉和奖项。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依然坚守在焊接一线。“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双手,为国家的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他笑着说。

三十多年来,杨永磊荣膺过多项“第一”:格尔木炼油厂第一个进入炼油塔且连续作业36小时的电焊工,第一位获得国家专利、省部级科技奖、出版书籍的工人,第一个创建工作室团队,带领大家共同创新、共同发展的技能人才;也是青海油田第一位受邀跨油田解决技术难题、合作开发技术、跨省份参加高技能人才评审的技能专家……

如今,杨永磊依然手握焊枪,在火花四溅中续写着他的传奇。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的年轻人勇敢地追求梦想,用勤劳和智慧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在狭小空间进行焊接作业的杨永磊。受访者本人供图

一把焊枪,一方桌椅,“顺溜”杨永磊的前半生奉献给了焊接事业,后半生致力于为未来奠基。回眸过去,他与格炼共同成长,立足岗位,用专注打磨品质,用匠心创造成果。展望未来,他用坚守书写追求,在高原匠心筑梦!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