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观察

青海海南:锁住"黄龙"立起绿色标杆

发布时间:2024-12-12 16:41: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作为青海省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域,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生态价值不言而喻。其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肩负着维护黄河安宁、推动绿色发展的重任。

在这片历史悠久又充满活力的地域上,一场关于生态恢复与管理的壮丽实践正在开展。近年来,海南州正积极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成为高原防沙治沙的标杆,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其中,同德县被命名为全国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这里不仅是黄河上游的关键水源保护区,也是青海省沙化土地广泛分布、治理难度较高的区域之一。面对沙漠侵袭、绿色植被减少的严峻形势,海南州各族干部群众迎难而上,以坚定的信念和扎实的行动,向沙化宣战,向绿色迈进。

黄河龙羊峡库区是海南州生态治理的关键区域。大量泥沙每年涌入龙羊峡水库,对水库的安全运行及下游生态构成严重威胁。为保护这条母亲河,海南州抓住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机遇,率先启动了黄河龙羊峡库区林草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示范试点项目。该项目涵盖造林绿化、防沙治沙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科学规划与综合治理,实现“绿色进军、沙地退缩”的蓝图。

自2021年5月项目启动以来,海南州规范项目管理,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新局面。从州至县、从乡至村,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分工,落实管理责任,确保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同时,海南州注重科技引领,积极推广水钻造林、杨柳深栽等治沙新技术,显著提升苗木成活率和治理成效。据统计,项目已完成造林9166.67公顷,防沙治沙1.07万公顷,造林成活率超过75%,植被覆盖率提升10%以上,实施草原生态修复289万亩、围栏封育156万米,治理水土流失223平方公里、沙化土地50万亩,曾经的荒漠正渐渐被绿色所覆盖。

在生态治理过程中,海南州始终坚持生态富民理念,积极引导群众参与项目建设。通过优先录用当地农牧民劳动力,不仅为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还激发他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提升治理效果,海南州积极引入科研单位参与项目建设。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在共和、贵南两县开展造林绿化、防沙治沙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为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科研攻关与创新,海南州成功攻克一系列防沙治沙技术难题,为高原地区生态治理提供宝贵经验。

经过不懈努力,黄河龙羊峡库区林草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取得显著成果。昔日的荒漠如今绿意盎然,流动沙地得到有效固定,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为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和水土流失治理树立典范,也为青藏高原欠发达和生态脆弱地区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文/图 鲍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