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观察

青海格尔木:“土特产”成为高质量发展金色名片

发布时间:2024-12-18 15:27:2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今年以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从农牧业生产发展实际出发,全力保障农牧民增收,推动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格尔木,这座因青藏公路而兴起的城市,以往给人的印象更多是工业的繁荣和资源的丰富。近年来,格尔木在农业生产领域不断发力,积极探索适应高原特殊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农业发展模式,努力实现从“土里刨金”向“特色生金”转变,走出一条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2024年前三季度,格尔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2亿元,同比增长4.0%。农业产值占比较大且增长稳定,牧业产值增长态势良好,农林牧渔服务业也在逐步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小果子“撑”起大产业

从格尔木市区出发,沿着109国道一路往东行驶90余公里,即可到达格尔木市大格勒乡。这里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枸杞种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4年以来,大格勒乡逐步引入多家企业,形成以枸杞产业为主,沙棘、紫皮大蒜、藜麦等特色农产品为辅的产业结构,着力推进有机枸杞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全乡各村集体收入均超过30万元,真正实现“创与集体,惠还于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大格勒乡的枸杞。蔡得军摄

位于大格勒乡的格尔木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自有有机枸杞种植基地1万亩,年产2000多吨有机枸杞鲜果,产品80%出口欧洲,连续13年出口额位列青海省第一,占青海省枸杞出口总额的50%以上。

如今的大格勒,乡村道路更宽了、环境更美了、基础设施更全了。每逢枸杞采摘季,格尔木市民慕名驱车而来采摘枸杞、品尝农家饭、购买蜂蜜、享受乡村一日游。一个村美、民富、景靓的特色“杞红小镇”成为戈壁滩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晾晒枸杞。蔡得军摄

在格尔木,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发展枸杞产业走上了致富道路,盖起了新房,购置了汽车,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不断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逐步向农村倾斜,让农民享受到了更多的发展成果。

牛羊肉“寻”找新味道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秉持探索精神、勇于实践,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显著特色与成效的措施,在产业发展、文旅融合以及区域合作交流等多个维度上形成了显著的工作亮点,为全镇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年前的深秋,为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世代逐水草而居的128户牧民从平均海拔4700米的沱沱河地区搬迁到格尔木市南郊,也就是现如今的长江源村。

长江源村。格尔木市委宣传部供图

长江源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牛羊肉加工项目尤为突出。据了解,长江源村通过争取资金支持,对牛羊肉加工车间进行精细化分割与深加工技术改造,显著提升“唐古拉牦牛、藏羊”肉制品的附加值。目前唐古拉山牦牛、藏羊,成为家庭聚会和节日庆典的热门选择。

“我们今年储备了大量藏羊肉及牦牛肉,为村庄提供了临时性就业机会,并实现了部分村民的长期就业。”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说。据悉,该项目由中央财政与两村共同筹资建设,合作运营,推动了唐古拉山镇多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效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

长江源村的牛羊肉加工产业。格尔木市农牧局供图

除此之外,长江源村依托“唐古拉藏羊”“唐古拉牦牛”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构建了从货源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以生态绿色牛羊肉加工销售基地为核心,未来将重点发展牛羊肉的精深分割与熟食加工,以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品牌知名度,引导更多村民走向富裕,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

乡村振兴,是时代的使命,也是人民的期盼。在格尔木,不论是大格勒乡的枸杞种植业,还是唐古拉山镇的牛羊肉加工业,乡村振兴的春风都已吹遍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未来的格尔木,将成为产业兴旺的美好家园。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