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五个强化”汇聚民族团结进步力量
发布时间:2024-12-27 15:07:1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八一路街道始终保持着积极奋进的姿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始终秉承“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坚定不移的理念,全面且深入地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团结村以“五个强化”作为有力的抓手,在各个方面全力投入,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这里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
强化党建引领,凝聚民族团结服务新力量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振兴等工作同步融入各项理论学习教育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致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优化完善网格服务机制,在全村划分2个网格,建立集“党建宣传、网格服务、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的一站式综合服务网,真正地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村干部工作中以及村民日常生活中。
强化宣传带动,构筑民族团结宣传新阵地
坚持构筑各族村民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长廊建设,积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移风易俗宣传栏及宣传展板20余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特色内容融入其中,利用村LED滚动屏、宣传栏、微信群、横幅、贴海报等平台,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典型故事,让各族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展览、文艺演出、寒暑假主题活动等形式,多渠道分享民族团结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带动辖区内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让精神家园更加丰盈。
强化服务提升,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落实农村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补贴等各项社会救助政策,扎实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着力推动各族村民团结奋进、同心同行。通过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干部群众守望相助。着力在清垃圾、治污水、护安全、强服务等方面下功夫,积极完善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卫生室、小区垃圾中转站、蓄水池等,设立平价蔬菜店2处,打造微型消防站2处,安装便民充电桩60个点位,开展“植树巾帼林”活动,对村内绿化带进行修复,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团结。
强化乡村治理,创建民族团结共治新格局
积极发动党员干部、乡贤、网格员、志愿者等先锋力量,以“网格分区,网点联户”原则开展摸排、走访和服务工作,宣传各类惠民政策、发放便民联系卡、记录群众诉求,有效凝聚党心民心,架起各族人民群众“连心桥”。
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通过调解委员会、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形式,聚焦各族群众身边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困难帮扶等民生关键事,引导各族群众通过参与议事、民主协商等形式,高效精准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不断延伸公共法律服务触角,选派优秀法律顾问常驻,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创民主法治村”主题活动,通过法治讲座、民族元素展示等方式,向各族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实现乡村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互促共融。
强化文化引领,用心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
以乡村大舞台、篮球场、健身小广场、乒乓球台等基础设施为载体,多渠道多方向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举办村民篮球比赛、我们的节日、世界读书日、寒假亲子阅读、乒乓球赛、元宵游园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六传六习”活动,多种形式向广大村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鼓励和支持村民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同时,结合团结村实际,把村规民约作为加强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以“尊重民意、倾听民声、回应民情”为出发点,不断拓展村规民约的内容,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有效融合。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