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文化

青海西宁:助残之路,爱与希望同行

发布时间:2024-12-30 16:19:4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青海省西宁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和坚定的信念,为心智障碍群体撑起了一片天空。青海能量爱心帮扶中心在助残之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他们的故事充满了爱与力量。

青海能量爱心帮扶中心成立于2016年12月,是经青海省民政厅正式注册的社会服务机构。中心以“精致化的服务,专业化的支持”为宗旨,将心智障碍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作为首要工作。通过多年发展,中心已成为西宁市城东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点和青海省省级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并于2023年荣获“全省助残扶残先进集体”称号,同年挂牌成为青海省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

目前,中心共招收和服务城东区所属22个社区的61名残疾人以及其他区的4名残疾人,涵盖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等。中心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培训,包括职业教育、常识、认知、社交、艺术调理等,专业工作人员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就业培训、辅助性就业等全方位支持,并组织他们参加各类社会融入活动。为保障残疾青年的日常生活安全,中心还特别为他们购买了心智障碍意外疾病保险。同时,为残疾人提供手工制作辅助性就业岗位,并发放相应就业补贴,让残疾人在感受党和政府关怀的同时,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

马丽,作为青海能量爱心帮扶中心的一员,在心智障碍领域已深耕11年。她见证了心智障碍群体工作的艰难,就业率低、帮扶难度大,但她从未放弃。2015年起,她积极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公益活动,如“夜空中最亮的星”等,得到央媒及省内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多次宣传报道,开创了青海心智障碍群体社会倡导的新局面。2018年参加全国残疾人支持性就业培训班后,她决心创建一个帮助心智障碍群体自强自立、融入社会的服务机构。2021年4月,她的梦想启航,尽管面临资金匮乏、场地难寻、政策不熟、服务对象不足等诸多困难,但她通过自筹资金、四处奔波寻找场地、积极与残联沟通学习、深入社区调研走访等方式,不懈努力,让青海能量爱心帮扶中心逐渐发展壮大。

马丽发起的“绽放手作工坊”项目,探索出了“从塑料手工制作到天然珍珠饰品手作”的残疾人就业创新模式。心智障碍青年们在社工指导下,凭借专注的特质,用双手和心灵制作珍珠饰品。燕燕便是其中的代表,从最初的笨拙穿珠到后来独立设计、制作并完成产品获得收入,她的梦想在工作中绽放。此外,像包包这样的孩子,曾经遭受家人冷漠,在机构里不仅学会了手工制作,还挖掘出音乐特长,通过参加公益活动演出,登上大舞台,重新获得了家人的尊重,变得自信开朗。这些心智障碍青年的转变,不仅是他们个人梦想的实现,也是马丽助残梦想的有力见证。

郑宇晓,作为青海能量爱心帮扶中心的执行理事长,同样在助残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起,他凭借自身优势,联合多家知名企业为心智障碍群体举办大型公益晚会等倡导活动,如“星光灿烂一路有你”“夜空中最亮的星”等,得到广泛宣传报道,开创了青海心智障碍群体融入社会的新局面。他还组织各类社会爱心单位慰问帮扶残疾人,开展宣传活动及爱心筹款,邀请专家学者指导,为政协委员递交提案建议。2021年,他与青海能量爱心帮扶中心合作,共同探索心智障碍青年就业形态,为20余名心智障碍青年提供珍珠饰品手工制作岗位,取得良好效果。

青海能量爱心帮扶中心及其工作人员马丽、郑宇晓等,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心智障碍群体的关爱与支持。他们的努力不仅为心智障碍青年提供了实现梦想的机会,也为整个社会树立了榜样,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个特殊群体,共同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友善的社会环境。相信在他们的带动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助残事业中来,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文/图 王姚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