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茫崖:大漠深处铺开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发布时间:2025-01-06 16:49: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这里,山川壮美,大漠苍茫,独特的自然风光让人陶醉;
这里,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发展的活力如涌泉般迸发。
浩渺乾坤日月梭,人间盛世乐祥和。2024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以豪迈的步伐、昂扬的姿态,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推动产业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提升乡村生活质量,绘就一幅产业兴农的崭新画卷,谱写一曲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茫崖市,这座以传统丰富石油资源起家的城市,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探索创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道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在茫崖市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有机农畜产品品牌已初显峥嵘。
茫崖市景。茫崖市委宣传部供图
大棚里的“绿色希望”
2024年,茫崖市在深入推进产业项目带动乡村振兴实践中立足资源禀赋,巧打季节差、时间差,推动设施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使“大棚经济”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数九寒天,凛冽的寒风席卷着大地。在茫崖市的设施农牧示范园开元采摘园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排排整齐的温室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生机与希望。
夕阳下开元采摘园的大棚外景。石永峰摄
据当地人介绍,这些大棚曾经走过一段艰难的历程。由于长期的使用和缺乏有效维护,岁月的侵蚀使得设施逐渐老化,功能不断减退,生产效率也很低。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下,茫崖市花土沟镇对现有的30座设施农业大棚进行全面的维修改造。
维修改造并非简单的翻新,而是全方位的升级。从大棚的结构加固,到内部设施的更新换代,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严格的施工。新的大棚采用先进的钢架结构,更加坚固耐用,能够抵御恶劣天气的侵袭。配备现代化的温控系统、灌溉系统和通风设备,让大棚内的环境可以根据不同蔬菜的生长需求进行精准调节。
大棚内的蔬菜。石永峰摄
2024年,市民李成岚带着家人多次走进采摘园。据她介绍,茫崖的蔬菜大多是从外地运输过来的,不仅价格贵,口感也没有这么好。采摘园开园之后,她带着家人来了好几次。“现在有了这个采摘园,我们随时都能来采摘新鲜的蔬菜。还能让孩子亲近大自然,了解蔬菜的种植过程,享受亲自采摘的乐趣,增进亲子关系。”李成岚说。
除此之外,温室大棚种植蔬菜,从种植到管护、采摘都需要大量人力。大棚种植不仅带动周边种植户参与种植,还提供大量且可持续的就业岗位,吸纳附近的村民在这里务工,拓宽村民的就业渠道。
一座座充满希望的大棚,不仅丰富群众的“菜篮子”,也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牛圈里的“牧民新歌”
2024年,茫崖市立足“特”字挖潜力,将培育发展区域内规模养殖特色富民产业作为增加牧民收入的突破口,积极主动融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宏大战略之中,全力以赴地推进有机农场的认证工作,并精心打造“名特优”的尕斯蒙古羊、柴达木黄牛等独具特色的品牌,充分挖掘和发挥本地特色畜种的优势,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在莫合尔布鲁克村,有一个黄牛养殖基地。该项目于2023年9月开工建设,2024年5月完成竣工验收,将进一步促进茫崖市黄牛养殖业向集群化、规模化迈进,推动茫崖市养殖产业发展,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莫合尔布鲁克村柴达木黄牛养殖基地。茫崖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负责人介绍,项目达产后,预计每批生产规模至少在50头以上,根据流动资金追加能力适当扩大,年度生产2批,至少出栏80头以上。后续延长产业链,增加黄牛肉精分割等精深加工,预计年纯收入将达30万元以上。
据了解,黄牛养殖项目建设完成后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优先吸纳莫合尔布鲁克村劳动力务工,解决散养户就业问题,带动养殖业有序发展,走种养循环发展的路子,对建设新农村、改善村容村貌、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生态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该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引进优良的黄牛品种,并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和管理模式,确保黄牛的品质和产量。同时,基地注重生态环保,通过合理处理养殖废弃物,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真正做到绿色养殖。
莫合尔布鲁克村柴达木黄牛养殖基地的现代化厂房。茫崖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是历史的铁律。于茫崖市而言,乡村振兴的产业特色化之路成果斐然。蔬菜种植和黄牛养殖,已然是该市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与强劲推动力量,为茫崖市的乡村振兴持续不断地注入强大动力。在未来,这座位于戈壁深处的新城正以崭新的姿态,拥抱美好的未来,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