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青海海西:潮涌八百里瀚海焕新颜

发布时间:2025-01-17 10:39:2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这是一座诗意灵动、梦想飞扬的城市,一路艰辛前行谱写为民乐章;这是一座活力迸发、豪情满怀的城市,多年栉风沐雨铸就辉煌篇章。

这里,是“戈壁苍茫天地远,金沙银浪入云飞”‌的壮阔之地,也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变革之所。

海西胜景。蔡得军摄

一路风雨一路歌。2024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坚守初心使命,全力以赴稳增长、促增收,千方百计提增量、扩总量,在加速奔跑中争先进位,在加压奋斗中开创新局,在共建共享中改善民生,在柴达木盆地书写新时代瀚海巨变,于祖国聚宝盆成就发展梦想。

一处处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个个项目的加速推进,一项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蕴含着海西调结构、激活力,行稳致远的发展新思路,也见证海西行进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强劲势头。

经济平稳向好

高质量发展动能释放

立足产业“四地”是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实践路径,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擎”,海西州作为青海省涵盖“四地”建设全要素全产业地区。加快构建以产业“四地”建设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海西全力以赴抢占先机。

钾肥生产基地夜景。格尔木市委宣传部供图

资源开发,无疑是海西州经济腾飞的强大引擎。柴达木盆地,这个被誉为“聚宝盆”的神奇之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钾盐、锂矿、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发现与开采,为海西州的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昆仑山下的格尔木市,作为海西州的工业重镇,其工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海西州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这片热土上,工业之花遍地开放,从盐湖化工到新能源产业,从金属冶炼到特色农产品加工,一个个现代化工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业格局。

察尔汗盐湖的采盐船。蔡得军摄

地处青、新、甘三省(区)交汇中心地带的茫崖,蒙古语意为“额头”,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被称为“中国最孤独的城市”。抬头仰望,矗立在英雄岭上的一座座开采石油机,咿呀诉说着新中国成立之初“石油城”的辉煌与荣耀;侧耳倾听,穿梭在树林间的一只只喜鹊,欢愉歌唱着大漠戈壁上“新绿洲”的建设与美好;起身飞跃,翱翔在翡翠湖上空的一架架无人摄像机,清晰记录着这块柴达木宝地的神奇与魅力。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海西州的经济发展如同海西的壮丽景象,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正如古人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海西的工业体系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劲的实力,引领着海西州乃至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潮流。

调结构促转型

塑造能源崭新格局

能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海西州始终秉持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地大力推进能源的绿色转型。在这一进程中,努力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用能新需求。

2024年,海西州紧抓发展绿色算力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发挥已经形成的清洁能源产业优势,以清洁能源赋能绿色算力发展,推进绿色电力向绿色算力转化,全力打造青海省存算结合数据中心集聚区和冷湖世界级天文观测研究基地,抢占绿色算力赛道,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新样板。

格尔木市东出口的光伏产业园。蔡得军摄

海西是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主战场之一,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州清洁能源建成并网装机1939万千瓦,其中光伏、光热、风电等新能源装机占全省的44%。2024年1至10月,海西州累计上网电量20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06%;累计全社会用电量106.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4%。

据了解,海西州主要以新能源发电为主,但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在海西缺乏水电、火电等调节性电源的情况下,建设投运的储能系统可以在日间新能源发电充足时储存电能,在夜间或极端天气下新能源出力不足时释放,减少能源浪费,让可再生能源更好地并入电网,提升其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

青海中控太阳能德令哈50兆瓦光热电站的定日镜。蔡得军摄

海西州紧抓发展绿色算力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发挥已经形成的清洁能源产业优势,以清洁能源赋能绿色算力发展,推进绿色电力向绿色算力转化,全力打造青海省存算结合数据中心集聚区和冷湖世界级天文观测研究基地,抢占绿色算力赛道,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新样板。目前,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响应“东数西算”国家战略,通过推进产、学、研合作的科教和创新基地建设,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范。

共筑美丽家园

谱写生态绿色华章

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它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曾经的发展历程中,也面临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平衡的难题。

近年来,海西州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海西州政府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同时,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在茫崖市,绿色已成为最亮丽的底色。蔡得军摄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从荒山野岭到山川披绿,海西人以不屈的信念,不懈的奋斗,改变着这块亘古大地的自然生态。

2023年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乌兰县荣获“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这张国家级生态文明“金名片”背后是乌兰县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高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努力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信念和决心。

乌兰县地处海西州东北部、青海湖流域西侧,2019年,沙化土地总面积457558.9698公顷,是青海省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小风沙飞扬,大风沙满天。沙丘无脚处处走,庄稼遭埋常绝收……”几句形象的民谣,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现如今,一簇簇梭梭、红柳、骆驼刺让沙子放缓了脚步,曾经的风沙肆虐之境变得绿意盎然。

乌兰县的都兰湖国家湿地公园。蔡得军摄

自“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乌兰县坚持因地制宜,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乔灌混交”原则,在树种配置、治理技术等方面,不断探索适合干旱区荒漠化特点的防治技术和治理模式,采取工程先行固沙、生物永久固沙、围栏封禁保护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逐步推进“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恒久为基,勤勉为径,光阴似箭谱华章。2024年的海西州硕果累累,这颗瀚海明珠,正以崭新的姿态,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