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观察

新春走基层 | 青海格尔木:瀚海出绿洲 碧潮映昆仑

发布时间:2025-01-22 16:04:1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现在一年四季的美景不断,随手一拍皆为风景。绿化总量持续增加,生态环境大大改善,道路两旁、居民小区、公园绿地等地环境卫生干净整洁、花草树木错落有致,为大家创造了良好的休闲环境。”家住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和政小区的沈思良说。

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充分体现格尔木市生态文明建设给市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也反映市民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满意和认可。

在冬日的暖阳中,我们踏上格尔木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探寻其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坚实步伐,深入了解格尔木市在绿色发展之路上的探索与成就。

格尔木市湿地公园。蔡得军摄

格尔木市,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南依昆仑山,北临察尔汗盐湖,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它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带来生态保护的重大责任。

2024年,格尔木市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城乡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用实干交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答卷”。

冬日的格尔木新区湿地公园,目之所及带着这个季节特有的枯黄。就在不久前,这里下过一场小雪,银装素裹,别有一番韵味。市民陈永峰正悠然地在公园中散步,他的脚下是被积雪轻轻覆盖着的蜿蜒小径。

“曾经,这里是一片荒凉的土地,植被稀少,沙石遍地,每逢大风天气,尘土飞扬,令人避之不及。而如今,经过精心的规划和建设,这里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永峰说,每到夏秋季节,公园内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五彩斑斓的花朵争奇斗艳,散发出阵阵芬芳。

格尔木市湿地公园。蔡得军摄

据格尔木市林草局工作人员华成才介绍,近年来,格尔木市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同时加强对城市绿化的规划和管理。通过引入先进的绿化技术和理念,不断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2024年,格尔木市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格尔木市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督监管执法监测职能作用,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书写着生态环境保护的辉煌篇章。

据了解,2024年1——10月,格尔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高达84.8%,PM2.5平均浓度值仅为22微克每立方米,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恰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格尔木市的渔水河湿地公园。蔡得军摄

午后两点,冬日的阳光虽然少了些夏日的热烈,但依旧为寒冷的大地带来丝丝温暖。冬季的渔水河,别有一番迷人的景致。河水安静地流淌着,水面上薄薄的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伸展。河边的垂柳早已褪去翠绿的盛装,柳枝变得干枯而稀疏,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张成玉带着自家小孙子,在河边的长椅上尽情地享受着冬日里难得的惬意时光。

“以前,这条河污染严重,水体浑浊不堪,河道被违规建筑侵占,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水系连通受阻。”回忆起多年前的渔水河,张成玉感慨万千。如今的渔水河,碧水潺潺,步道整洁,仿佛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

据了解,随着格尔木市渔水河生态治理工程项目的推进,这片水域实现河湖贯通、水系连通、湿地恢复、水环境修复,成为功能完备、内容丰富的城市生态廊道。

冬天的渔水河湿地公园。鲍娜好摄

华成才说:“格尔木市渔水河生态治理及绿地建设项目,不仅恢复格尔木河和渔水河地表水系自然连通,还提升河道的自我修复功能和自我净化能力,彻底消除黑臭水体现象,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转换,有效降低地下水灾害的风险。”

2024年1——10月,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 100%,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那潺潺清水,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润泽着万物。

如今的格尔木,蓝天常在、绿水长流、青山永驻。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也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展望未来,格尔木市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态未来奋勇前行,让这座高原城市永远绽放着生态文明的绚丽光彩。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