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新春走基层 | 青海湟中:非遗高跷迎佳节

发布时间:2025-01-24 16:12: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支撑坐架还应该高二十公分。”“一定要保证高跷表演的安全性。”“训练的时候要加强安全指导,不能让队员们冒险。”

不大的房间里,气氛热烈非凡,一场关于高跷表演队安全问题的讨论正激烈进行着。众人神情专注且严肃,你一言我一语,只为即将到来的春节高跷表演能够完美无瑕、万无一失。

屋外,深冬的风带来几丝寒意。一旁的空地上,几位年轻演员正在为接下来的训练做准备。不一会儿,伴随青海小调欢快的旋律或激烈的锣鼓声,他们开始有序训练。

这是一位年轻演员在做训练前的准备。蔡得军/摄

在湟中区鲁沙尔镇,踩高跷的传统已有600多年历史,这里成为青海地区最早表演高跷艺术的地方之一。据湟中区鲁沙尔高跷艺术协会会长王顺章介绍,高跷的跷身最低50厘米,最高的现在已经达到5米以上,表演的角色众多,人物形象丰富。

据了解,2008年,鲁沙尔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2013年,鲁沙尔高跷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鲁沙尔高跷成为新春佳节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文化风景,也成为湟中区的一张靓丽名片。

每到过年,对于耿生朝和他的小伙伴们来说,都是最欢乐的时刻。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他们可以穿上华丽的戏服,化上精致的妆容,踩上高高的跷身,成为故事中的英雄豪杰,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在鲁沙尔镇,几位年轻演员正在训练。蔡得军/摄

“从小我就看着长辈们表演高跷,心里特别羡慕。现在自己能参与其中,感觉特别自豪。”耿生朝兴奋地说。洋溢在脸上的笑容,如同春日的暖阳,灿烂而温暖。

据耿生朝介绍,他的爸爸、叔叔还有哥哥们都会踩高跷。耳濡目染之下,高跷的种子在他的心底生根发芽。“第一次踩高跷是六岁左右,之后很多年都没再接触过。2023年年底再一次重拾‘旧业’。”回忆起他的“从业”经历,耿生朝感慨万千。

耿生朝扮演的“耿金花”。受访者供图

去年春节期间,一位身着一袭红色戏装,身背五彩旗,手中挥舞着一杆大刀,身姿挺拔,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刷爆青海人的朋友圈,这就是由耿生朝扮演的杨二郎之妻耿金花。一时间,“耿金花”成为耿生朝的另一个名字。那一刻,湟中高跷不仅是一种表演,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更是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传承着先辈的智慧与精神。

近年来,湟中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长辈们的熏陶下逐渐加入到社火高跷队,为湟中高跷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当地也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为湟中高跷的传承培养后备人才。

据王顺章介绍,这些年政府积极给予极大支持,年轻人的兴致很高,今年报名参与的共有80余人。“目前正在参与训练人有60多人,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30多岁。”望着眼前这些年轻的身影,王顺章的眼中充满了希望。

几位演员正在排练。蔡得军摄

湟中高跷,作为湟中地区民俗文化的代表,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像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传唱不衰;又似一幅绚丽的画卷,展现着湟中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

“湟中高跷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瑰宝,它承载着先辈的智慧和心血,蕴含着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韵味。我真心地希望咱们每一个人都能肩负起责任,将这门珍贵的艺术好好地传承下去,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永不褪色。”耿生朝说。

这不仅是耿生朝的心声,更是每一个热爱湟中高跷的人的共同心愿。于他们而言,湟中高跷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它是故乡的记忆,是文化的烙印,是凝聚人心的力量。在即将到来的蛇年新春,这一古老的非遗也将展现出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勃勃生机。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