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片头的非遗,你听说过吗?
发布时间:2025-02-17 14:41:26 | 来源:北京日报 | 作者:张悦 | 责任编辑:吴一凡这个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引发全民观影热潮。电影开篇,七色宝莲缓缓盛开时,空灵的吟唱声尽显东方神话韵味,让无数网友盛赞天籁之音,甚至引发海外网友热议。
这段层层叠叠的吟唱,即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贵州南部侗族地区,歌唱自然和劳动,也歌唱爱情和友谊,曲式复杂、意蕴悠长,极具民族特性。用侗族大歌烘托哪吒出场,可谓匠心独运。
这个春节,还有许多原本藏在深闺的非遗,在不同场合与侗族大歌唱和,共谱小众非遗的协奏曲。
在春晚舞台,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着一袭蝴蝶般的长裙惊艳亮相。她的舞台造型融合了植物染、青神竹编、螺钿、成都漆艺、羌绣、英山缠花等十三种非遗技艺。其中,华服染色部分来自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这一技艺有数千年历史,多采用自然生长的茶叶、花卉、水果、植物等作原料,手工进行染色,李子柒的春晚“战袍”人工吊染长达6小时。
在春晚上展示的庆阳剪纸、东明粮画制作技艺、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绳结技艺、北京绢花、扬州绒花、青神竹编、洛阳牡丹瓷、英山缠花、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京剧、粤剧、川剧、越剧等等,无不是独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北京,热闹的春节里,厂甸庙会、千军台庄户幡会、九曲黄河阵灯俗、敛巧饭习俗等4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轮番亮相;在北京中轴线上,北京白纸坊太狮、浙江浦江板凳龙、福建连城姑田游大龙、陕西老庙老鼓,南北非遗绝活儿齐聚闹元宵。
从电影大片到春晚舞台,从民俗表演到体验活动,小众非遗借由首个非遗版春节大放异彩。其实,每一个小众非遗都有独特魅力,还有更多的小众非遗正在“求关注”“等点赞”。
(一)小众非遗知多少
小众非遗,是相较于知名度更高、公众参与度更广的大众非遗而言的。
在非遗保护步入快车道的当下,公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显著提升,一些跟生活紧密联系的非遗,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相关民俗,早已家喻户晓。但像绳结技艺、北京绢花、白纸坊太狮等,如果不是在春节期间亮相,平时大都少为人知;遑论还有更多非遗没有机会大规模地向公众展示。
不管是戏曲、音乐还是制作技艺,和声名远扬的非遗一样,小众非遗同样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的文化瑰宝,它们标记着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留存着传统的生活痕迹和生产方式,记录着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和智慧结晶,是生动的历史、是流动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具体见证者。因为有那些赫赫有名的非遗,也因为有这些小众宝藏的非遗,中国的文化宝库才如此色彩斑斓。
去年12月,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我国世界非遗总数达到世界第一。数据显示,我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57项(包含3610个子项)。以北京为例,截至目前,北京地区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4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3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57项。其中,智化寺京音乐、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京西太平鼓、老北京叫卖等,堪称音乐和民俗文化的活化石;雪花金深腹戟耳炉、曹氏风筝工艺、金马派风筝、北京扎燕风筝制作技艺、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等,艺术与文化价值并存,都是北京民间文化的代表。
如此庞大的非遗宝库中,有多少是尚未发光发热的明珠?
贵州黎平县侗族群众演唱侗族大歌。新华社资料照片
(二)小众非遗何其难
“小众”意味着什么?是稀少、是昂贵、是遥不可及?也许,更意味着求“大众关注”。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公众对非遗的关注度、市场对非遗的期待值,往往影响非遗的传播和传承、资金的获取及未来的发展。令人遗憾的是,大量小众非遗还没有完全融入到当下生活、没有进入公众视野。
有的小众非遗,像智化寺京音乐,会演奏者少,能欣赏的听众也不多;像怀柔敛巧饭习俗,带有当地村民的情感,其他乡村难以复制;像老北京叫卖,已经难以融入当下商业氛围……或是专业性强难以普及,或是难以创造商业和市场价值,或是传承人坚持“家传”“师传”难以光大门楣,无不制约小众非遗走向大众。
小众非遗各有难处,也有相似的困境。
传承出现断层。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8年、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命名了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4月的一项统计显示,前四批198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去世人数超过400位。此外,部分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均在65岁以上,其中半数在70岁以上,有的非遗传承人已是96岁高龄;有的省推荐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0岁以上占总数近七成,60岁以下仅11名。非遗传承一半是传,一半是承。一代非遗人逝去、一代非遗人老去、一代非遗人空缺,非遗人青黄不接,非遗传承从何谈起。
技艺难以留存。伴随传承人队伍出现危机,非遗技艺也面临失传的风险。除了没人学导致传不下去,有些非遗技艺所需要的原材料越来越少,制作面临困境。比如,国家级非遗花瑶挑花,传统土布质量好但易褪色,市面上新布料不易褪色但质量达不到花瑶姑娘对精巧图案的追求;有些非遗正版不多,盗版不少。比如,国家级非遗北京景泰蓝,技艺高超的制作大师和传人已寥寥无几,有的制作工厂已难以延续,但顶着景泰蓝的名头,市场上随处可见劣质次品。
市场需求不足。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消费者有较多新型选择,非遗产品市场减少,很多非遗下的功夫不少,得到的报酬却不多。比如,随着丝织新品种不断涌现,服饰面料更新换代加速,市场对云锦等丝织技艺的需求量减少。另一方面,尽管各地非遗推广活动不断开展,一些非遗也在探索打造非遗品牌和非遗产品,但由于传承人缺乏市场运营的经验、受众定位不准、资金支持不够等原因,部分非遗及相关产品销售情况不理想。
如果说大众非遗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丰富表现内容、拓展表现形式、扩大影响范围,很多小众非遗还在生存线上徘徊,考虑的是如何传下去、怎么活下去。小众非遗的困境,困住的是传承人的生计,是非遗的生存,更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中华文化基因的留存。
春节期间,广东汕头英歌表演。图据新华社。
(三)小众非遗何处去
在非遗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与时俱进是其保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作为劳动人民生产实践中的智慧结晶,非遗因老百姓的创造而出现,因老百姓的喜爱而兴盛,因老百姓的坚守而传承。有些非遗在某个时期寂寂无闻,在另一个时期加以改造就可能名噪一时,很多技艺也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创新才得以发扬光大。
这不是说,当下的非遗都要迎合市场,通过商业方式进行转化;也不是说非遗要为进入公众视野舍弃自身特性。几十万种非遗,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不同、传承方式和传承人数不同、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不同,需要的保护发展方式和传承传播方式自然也应有所不同。
近年来,我国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不断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对非遗精准施策、分类保护,各地不断为非遗助力、非遗爱好者也在积极推广,小众非遗传播传承取得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政策支持让非遗“活下去”。以“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例,该非遗自列入急需保护名录以来,我国通过支持鼓励传承人传艺带徒,大力开展各类培训、纳入正规教育等方式促进该遗产项目的传承,传承群体由不足1000人增长至2万余人,2024年已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活”起来将活得更好。网红李子柒回归时,发布了一条有关非遗成都漆艺的视频。这项传统手工技艺描绘的图案精致优美又不失温润,但耗时绵长、工艺复杂,制作成本较高,此前只为小众买家所拥趸。李子柒的视频一经发布,漆艺的关注度大幅攀升,相关订单涨了不少,这就是新型传播方式带来的效应。这几年,网上有一些教京剧的年轻人、默默做工艺品的匠人、将非遗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博主……他们也是在用新手段帮小众非遗活跃在大众视野。
乘文旅之风展现新活力。看一场“打铁花”、戴一回“蟳埔簪花”,这两年,随着文旅市场升温,有些小众非遗成了年轻人眼里的香饽饽。比如广东潮汕地区被网友誉为“必看的传统艺术盛宴”的国家级非遗英歌舞,不仅当地年轻人纷纷加入“中华战舞”表演,每到春节,还有大量游客前往观看,今年春晚上7岁娃娃的表演就萌翻不少网友。与此同时,英歌舞表演的舞台越来越大,不仅全国各地巡演,还远赴法国、德国以及东南亚演出。燃起来的英歌舞,烘热了文旅发展,也让这一小众非遗焕发新的生机。
“活学活用”培养“接班人”。不少非遗与当地学校建立联系,推动非遗进校园、进教材。有的学校还建立了教学型的民间工艺美学馆,开设鉴赏类、实践类课程,举办非遗展览、非遗大讲堂等活动。通过让非遗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可以为非遗提供新的发展土壤,提升孩子们对非遗的兴趣,扩大非遗传承基数。
非遗传承,关键在人。这里的“人”,既是非遗保护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也是非遗的传承者、保护者,更是传播者、传递者以及每一个给予关注的我们。只有了解的人、参与的人越来越多,非遗才能后继有人、未来有望。
文化遗产代表着过去,存留于现在,蕴含着未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活着的历史”,既服务当代、造福人民,也将让文化的未来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