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文化

【传承人话非遗】杨增贵:点亮历史与现代的非遗之光

发布时间:2025-03-11 11:06: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开栏的话:在时光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光芒。从今日起开设“传承人话非遗”栏目,让非遗传承人成为主角,亲口讲述那些传承千年、百年的技艺与故事,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在这里,聆听传承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传承人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了解非遗传承的酸甜苦辣,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湟源排灯是流传于青海省湟源县的一种民间节日灯彩艺术,其产生可追溯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2006年5月20日,湟源排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湟源排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增贵

1944年7月,我出生在湟源县申中乡后沟村。打小我就喜欢摆弄木工,小刀不离手,见啥学啥。

杨增贵(左)在讲述湟源排灯的历史。蔡得军摄

我的外祖父李占林是第一代排灯制作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木匠。民国时期,因制作排灯框架,边框雕花精细美观,深受商家和观众赞誉,名扬河湟。我的舅舅李增瑞,受外祖父的熏陶和亲授,擅长制作各类家具及木器雕花,制作过多种式样,雕刻精美的排灯,传为河湟内外的佳话。

在舅舅收我为徒之后,我开始走南闯北承揽木活,补贴家用。每年腊月,跟随舅舅去制作排灯。几年下来,我对排灯产生了浓厚兴趣,自己也会设计制作小灯笼、小排灯,在渐渐掌握排灯制作技巧和工艺的同时,花边雕刻技术也日趋成熟。

杨增贵制作的湟源排灯。蔡得军摄

1992年,湟源县政府恢复湟源排灯展挂,县文化部门组织我们手工艺人制作了70架排灯,第二年正月十五,在县城展出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05年,湟源排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县文化馆聘请我设计制作排灯。2007年,我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制作技艺传承人。

湟源排灯,作为青海独特的民间艺术瑰宝,其种类多样,每一种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投身湟源排灯制作与研究的悠悠岁月里,对其种类及变化有着颇深的感触。

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湟源排灯形状有长方形、卧桥形、梅花形、扇子形、立柜形、椭圆形等,大都由四格组成,意为“春夏秋冬”循环往复。排灯上的绘画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不过时代在发展,为了让湟源排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排灯边框雕饰的样式进行了大胆创新。

湟源排灯内容多元。湟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以前的(排灯)比较大,最大的长三米、宽两米,现在研发制作了携带方便,小巧可爱的文创小排灯。经过我们的努力,湟源排灯的外观更加吸引人,也拓宽了受众群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记忆中的排灯,原本只能在室外展出。我结合自己的木工手艺,从传统民居家中的中堂得到启发,设计制作了在中堂摆放的落地式排灯。最让我自豪的,是我申报排灯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时制作的那件中堂式排灯,2006年被中国民族艺术馆收藏。2023年排灯作品手稿《落地灯》《壁挂灯》《吉祥鼓》被中国彩灯博物馆收藏;2025年1月《葫芦如意灯》被中国彩灯博物馆收藏。

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内展出的排灯。湟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湟源排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湟源排灯河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还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要想学会制作湟源排灯,首先要有良好的木工和绘画基础,还要心灵手巧,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坚持到底的恒心。这些年我也带了二十几个徒弟,现在只有七八个在坚持。

从接触排灯到现在,我经历了很多,也见过很多和排灯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对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湟源排灯。近几年,(湟源)县将排灯作为传统文化资源来吸引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又可以通过旅游业来保护、保存、传播、影响湟源排灯,我也希望这项文化瑰宝很好地传承下去。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