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教育系统组团赴南京考察学习
发布时间:2025-03-11 11:25: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为深度推进东西部教育协作,全面汲取南京前沿教育理念与先进管理经验,全方位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及教学质量,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组成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为组长,教育局负责人、部分中小学校长及中层干部为成员的教育考察团赴南京市六合区等地开展考察学习。考察团运用实地观摩、座谈研讨、结对共建等多种形式,与六合区、雨花台区、秦淮区区政府,教育局、学校负责人深入探寻南京在基础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创新及校地协同育人领域的先进经验。
聚焦基础教育改革,探寻优质均衡发展路径。
考察团一行走访考察了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小学、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六合区机关幼儿园、六合区实验小学、六合区高级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六合实验学校等多所各具特色的学校,以及六合区教师发展中心。重点对数字化教学应用、学前集团化办学实践和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的成果展开深入调研。
在专题座谈会上,六合区相关负责人对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进行了系统且细致的介绍,着重分享了集团化办学模式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过程中所发挥的创新驱动机制。考察团成员们积极互动,围绕学前普惠性学位供给策略、“双减”政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精准落地举措,以及高中阶段与高校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等关键议题,展开了热烈且深入的交流。尤其针对“家庭教育指导沙龙”这一家校共育创新模式,以及“强基计划贯通培养体系”等先进案例,进行了对标剖析,为湟源县探索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之路提供了极具价值、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范本。
深化职教产教融合,构建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考察团深入六合区中等专业学校、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聚焦与湟源县职业技术学校专业相关的课程设置、实践工坊运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及智慧农业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深入学习“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创新育人机制。在六合区中等专业学校,考察团则聚焦涉农专业,就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进行了深入研讨。在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考察团对其特色专业所取得的卓越实践成果深受启发,并与一线教师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深度探讨。在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考察团重点调研了智慧商贸专业群,详细了解了校企深度融合的运作机制。
考察团与三所学校分别召开座谈会,校方毫无保留地介绍了在专业设置优化、课程改革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分享了在办学过程中应对挑战与困境的成功做法。双方还就未来校际合作的具体方向、联合教研的开展形式、师资培养的协同策略等事项进行了全方位沟通,为推动两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精心绘制了宏伟蓝图,力求通过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培育出大批契合市场需求、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拓展协同育人格局,构建教育协作新生态。
在原有两地10所学校结对合作的坚实基础上,考察团进一步前往南京晓庄学院和六合区冶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全面了解其师资力量配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设施建设等情况,并就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党建联盟合作机制、学校管理优化策略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经验交流。
此次考察成果丰硕,湟源县人民政府与南京晓庄学院签订教育领域合作协议,同时建立了巴燕乡中心学校与冶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协作关系。其间,考察团专程看望慰问了3名正在六合区跟岗研修的湟源籍教师,亲切询问他们在南京的学习进展、工作状况和生活情况,认真倾听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感悟与遇到的困惑难题,并为他们送上来自家乡的深切关怀与鼓励。
通过此次深入且全面的考察交流,湟源教育考察团深切领略到南京在教育管理、教师培养和教学创新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展望未来,湟源县将紧紧围绕四个“通过”精准发力,将其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即通过扩大结对学校覆盖面,稳步实现“1+1”帮扶模式在全县学校的全面覆盖;通过深化帮扶模式内涵,切实促进教育帮扶从传统的“输血”模式向可持续的“造血”模式转变;借助南京优质教育资源,精心构建“订单式培养+浸润式研修”的教师成长支持体系,全方位提升湟源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依托“名师工作坊”等线上交流平台,大力推动两地教师开展常态化线上联合教研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高效课堂模式在湟源本土的成功实践。这些举措将不断为湟源县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力,开创湟源教育发展的崭新局面。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委宣传部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