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青海贵德:以爱为笔,农家三代书写孝道长卷

发布时间:2025-03-14 17:02: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东乡贡巴村的一座黄土夯筑的庄廓院里,白生祥一家用朴实的行动诠释着“孝”字的分量。从祖辈立家训、父辈扛生计到孙辈反哺亲情,这个充满温情的农家小院,将“不抛弃、不放弃”的家风化作跨越半个世纪的温情坚守。

黄土院里的“生命课”

“日子再苦,家不能散!”这是白生祥童年时爷爷白建业常挂在嘴边的话。生于贫寒农家的白生祥,自幼与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伯伯、姑姑相伴成长。白生祥的父母白永忠、张桂芳是村里有名的“拼命三郎”。为供独子读书,夫妻俩凌晨四点便赶去养殖场喂羊,天未亮又下地侍弄庄稼。农忙时节,年幼的白生祥被托付给伯伯、姑姑白拉欠兄妹照料。身患一级残疾的伯伯虽然不能正常行走,却能单腿跪地追撵顽皮的白生祥;双手颤抖的姑姑也能为白生祥做一顿简单的午饭。最让村民动容的是,盛夏午后,当其他孩子被父母带去田间时,姑姑总把侄儿背到阴凉处,用旧报纸折出青蛙、小船。

“伯伯虽然身体不方便,但心里总会挂念我,姑姑用颤抖的手给我缝书包。”白生祥回忆道,农忙时节全家下地时,残疾的伯伯、姑姑是他的精神依靠。

接力棒上的温度

2020年白建业老人离世,正在青海民族大学读书的白生祥回家后在爷爷坟前立誓:“您撑起的家,我接着撑。”彼时,父母因常年劳作落下病根,79岁的奶奶王月兰仍坚持喂羊扫院,残疾伯伯、姑姑的生活照料成了家里最大的难题。

2023年,白拉欠兄妹被纳入特困供养范围,每月有了固定生活补贴。县残联上门改造家居环境:北房台阶变成防滑缓坡,西房通往北房的过道加装了不锈钢扶手。最让白拉欠惊喜的是政府配送的轮椅,“这下能自己去村口晒太阳了!”他摸着轮椅的扶手,眼里泛着泪光。

79岁的王月兰老人攥着孙子的手感慨道:“当年你爷爷走时最放心不下的是你的伯伯跟姑姑,现在政策好了,你们要记住党的这份恩情。”

2024年,白生祥研究生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当地公务员,同年又结了婚。婚后每逢周末,小两口从县城赶来看望伯伯、姑姑。“小时候他们为我遮风挡雨,现在该我为他们撑伞了。”这对90后夫妻的工资单上,每月雷打不动划出两份“孝亲金”:一份用于伯伯、姑姑的日常理疗费用,一份填补家用。

长寿花开文明院

如今的庄廓院里,三代人各司其“职”:奶奶王月兰清晨仍要拄着扫帚“巡视”庭院,父母经营着扩大规模的生态养殖场,白生祥夫妇上班前总会先帮伯伯、姑姑备好日常药物。最让邻里称道的是,每逢周末,小两口总会推着轮椅带伯伯去田间小道晒太阳,轮椅扶手上常年挂着装满零食的布袋——那是奶奶给“老小孩”准备的零食。

春日的阳光洒在窗台怒放的长寿花上,王月兰老人摩挲着十年前拍的全家福轻声道:“你爷爷说得对,只要心齐,石头缝里也能开出花来。”这簇老人栽种的花卉,已分株移栽至院里每个角落,恰似这个家庭绵延不绝的孝道传承。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今天,当“空心化”“养老难”等问题困扰我们时,白生祥一家用代际反哺给出了中国式答案:孝道不是单向度的奉献,而是双向奔赴的生命滋养;文明传承不在宏大的口号,而在屋檐下的一粥一饭。

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委宣传部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