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文化

​【传承人话非遗】李永清:我与丹噶尔皮绣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2025-03-18 15:16:4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开栏的话:在时光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光芒。我们开设“传承人话非遗”栏目,让非遗传承人成为主角,亲口讲述那些传承千年、百年的技艺与故事,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在这里,聆听传承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传承人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了解非遗传承的酸甜苦辣,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丹噶尔皮绣是湟源人民创造的一种卓越的手工艺术品,它蕴含着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厚的文化蕴涵,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丹噶尔皮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永清

很小的时候,我就听长辈们讲述皮绣曾经的辉煌。高中毕业以后,我步入社会,自谋职业。1992年,我创办西宁市女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从事青海民间手工艺制作的创业培训,其中就有丹噶尔皮绣。刚开始虽然没有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得到了社会上的一致好评。

李永清在展示丹噶尔皮绣作品。

2006年,湟源县开始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决定研制具有湟源特色的旅游产品,皮绣便是其中之一,我参与到皮绣研发队伍中。出于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以及为父老乡亲办实事的心愿,我毫不犹豫地全身心投入其中。

也就是在那一年,我组织学校专业教师及绣娘,开始对“丹噶尔皮绣技艺”进行探索。大家分头搜集资料,寻找有价值的实物,深入研究皮毛渊源和制作工艺。这才发现,皮毛制作工艺竟在几千年前就已存在,其编制工艺和制作技艺,经群体性和民族性代代相传,皮绣正是在这样深厚的多元文化积淀中诞生。

为了掌握皮绣技艺,我们下了苦功夫。采用牛皮、羊皮、兔皮、鼠皮以及牛毛、羊毛、马尾、人发等天然原料,经特殊处理加工成皮条、皮绳及毛线、毛绳等材料,运用盘、编、攒、堆、绣等制作工艺,在传承民间皮艺工艺基础上,将其发展成新型文化产品。经过两年多反复实验,呕心沥血,终于研制出有地域特色的皮绣作品。

丹噶尔皮绣作品。

2008年,西宁市火炬传递组委会让我们制作一副皮绣作品代表青海赠给北京奥组委。我既欣喜又担心,顶着压力,带领团队以藏羚羊为主题设计图案,组织6名技术精湛的绣工轮换作业,历经千针万线,终于如期完成《高原精灵藏羚羊》。这幅凝聚着青海人民智慧与深情的作品,得到组委会高度赞扬并被永久收藏,皮绣也正式登上青海文化产业殿堂。

为了把皮绣产业推向市场,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我成立丹噶尔皮绣公司。尽管皮绣研制已具雏形,但产品能否被市场认可还是未知数。产品定位、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每个环节都需开拓全新领域。我亲力亲为,从策划主题到市场开发运作,每一项工作都一丝不苟。最终,皮绣工艺在同行领域站稳脚跟,我也成为丹噶尔皮绣研发团队领衔代表和创始人之一。

丹噶尔皮绣问世后,我们经过多方面的改良,让这项非遗展现出独特艺术魅力。在创作题材上进一步扩大,涵盖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神话传说等多个方面。在丝线和针法的选择上,用毛线、皮绳、马鬃及丝、绒、棉等多种颜色的绣线,运用平绣、网绣、盘金绣、拉锁绣等针法,并根据不同题材、不同物象、不同纹理、不同要求,构成各种优美的图像、花纹,再加上结构虚实结合,明暗对比,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立体感。

丹噶尔皮绣作品。

近年来,湟源县把丹噶尔皮绣作为打造文化湟源品牌的主要工作内容,建立研发机构,并组织或邀请有关文化专业人士,搜集典型实物和文献资料。我带领团队积极参与,经过挖掘和整理,初步摸清了这一艺术珍品的起源、发展、分布和保存现状。同时,培养了一些民间艺人,保护和革新了传统皮绣,制作出了一批精美的皮绣产品。

在我们的多番鼓励下,“丹噶尔绣娘”成为劳务品牌,带动众多人员就业。不过这几年,丹噶尔皮绣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地。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挖掘、保护、继承和开发丹噶尔皮绣,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2014年,我成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深感责任重大。皮绣文化还需进一步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我将继续带领老师和绣娘们,在做精做强丹噶尔皮绣基础上,融合河湟香包、民族服饰等民间手工艺品的亮点之处,赋丹噶尔皮绣新的生机与魅力。

我相信,只要坚持,一定能绣出高原民间工艺更绚丽的前景!

文/图 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