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话非遗】严国武:传承与创新交织的风味传奇
发布时间:2025-03-20 17:31:3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开栏的话:在时光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光芒。我们开设“传承人话非遗”栏目,让非遗传承人成为主角,亲口讲述那些传承千年、百年的技艺与故事,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在这里,聆听传承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传承人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了解非遗传承的酸甜苦辣,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酿皮,作为西北地区广受欢迎的一种特色小吃,以其清爽可口、酸辣适中、营养丰富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严酿皮”更是凭借其卓越的品质、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世代传承的匠心精神,其名声远播,吸引了无数食客前来品尝,被誉为“青海味道”的一道特色,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份乡愁记忆。
湟源严酿皮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严国武
1955年,我出生于湟源。这片土地不仅是我生长的故乡,更是严酿皮这门家族手艺的发源地。自民国时期起,我的家族便凭借精湛的酿皮制作技艺,在湟源当地声名远扬。可以说,严酿皮的历史,就是我家族的奋斗史,它承载着数代人的心血与记忆。
湟源严酿皮。受访者供图
自幼,我便在严酿皮的环绕中成长。爷爷和父亲制作酿皮时专注的神情、娴熟的动作,如同电影画面般,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那时候,我常常好奇地在一旁观望,看着他们将普通的面粉,通过一道道工序,神奇地转化为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爷爷和父亲在制作过程中,对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那份专注与执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也在不经意间,在我心中播下了传承的种子。
1979年,对我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在这一年,我正式接过了家族事业的接力棒,肩负起传承与发扬光大严酿皮的重任。从那一刻起,我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份生计,更是家族荣誉的延续,是沉甸甸的责任。
严国武(右)在制作酿皮。受访者供图
制作严酿皮,是一场与时间、与耐心的对话,每一个步骤都容不得半点马虎。首先,在选材上,我坚持精心挑选优质小麦面粉,只有品质上乘的面粉,才能为酿皮奠定良好的基础。将面粉与适量清水和少许盐混合之后,便开始了反复的揉捏。再经过、洗面、醒发、蒸制、晾凉、切条之后,一份酿皮初步制作完成。
然而,酿皮的灵魂,还在于调料。为了调出那独特的风味,我精选河北的上等辣椒、当地特有的菜籽油,还有用大料、草果等泡制的湟源陈醋,再加上韭拉、芥末、蒜泥等调料,它们相互交融,共同为酿皮编织出独特的风味。
当一盘盘成型的酿皮端上餐桌,那诱人的色泽、独特的外形和丰富的色彩搭配,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忍不住垂涎三尺。尝一口,各种味道在舌尖上交织舞动,让人陶醉其中,仿佛置身于美食的天堂。
严国武在制作酿皮。受访者供图
我始终坚信,“诚信为本,质量为先”是经营的根本理念。在选材上,我绝不妥协,哪怕成本增加,也要确保每一份严酿皮都能用上最好的原料。制作过程中,我严格遵循传统工艺,每一个步骤都亲力亲为,只为把控每一个细节,确保严酿皮的品质和口感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同时,我也十分重视顾客的反馈,他们的每一条建议都是我优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依据。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让严酿皮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我深知必须积极推动其产业化发展。2017年,在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准备后,我成立了“湟源严酿皮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了“严国武酿皮”商标,制定了企业标准,推出预包装酿皮食品,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模式。
在销售渠道拓展上,我紧跟时代潮流,在线上线下构建了完善的销售网络,开设实体店和线上店铺,让严酿皮走进更多家庭餐桌的同时,也让这份属于湟源的非遗小吃推广到各地。
严国武在制作酿皮。受访者供图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深知自己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严酿皮背后的文化底蕴,我通过组织活动、参与交流、开设培训班等方式,积极普及非遗知识,培养年轻传承人。
严酿皮这门手艺,不仅仅是我家族的瑰宝,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财富,能够代代相传,永不磨灭。未来,我希望能把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做得更好,不仅要加强与各界的合作,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优化供应链,进一步提升严酿皮的品质与产量,还要加大品牌推广力度,提升“严酿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培养更多热爱这门手艺的人才,让这份独特的湟源风味,香飘万里,传承千秋!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