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文化

【传承人话非遗】李生顺:岁月沉淀的匠心传承

发布时间:2025-03-25 13:29: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开栏的话:在时光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光芒。我们开设“传承人话非遗”栏目,让非遗传承人成为主角,亲口讲述那些传承千年、百年的技艺与故事,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在这里,聆听传承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传承人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了解非遗传承的酸甜苦辣,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湟源陈醋,又名黑醋,是青海省的传统名特产品,具有近300年的制酿历史。既是湟源熠熠发光的文化名片,也是致富一方的特色产业。

湟源陈醋酿造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生顺

1996年,我从青海省农林学校毕业,命运的齿轮将我带到了湟源县副食厂,就此,我开启了制醋人生的篇章。初入副食厂,湟源陈醋那复杂的发酵工序便深深吸引了我。整个过程全凭老艺人们多年积累的经验,他们仅通过简单的几个步骤就能精准把控每一个环节,这让初出茅庐的我既觉得神秘莫测,又满怀向往。

在学习制醋技艺的漫漫长路上,我深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没有固定的单一师父,只要听闻谁在制醋方面有高招、绝活,我都会带着一颗虔诚的心,虚心求教。从原料的挑选,到发酵时温度的微妙变化,再到各种微生物在其中的奇妙反应,我一点点积累,渐渐地,一份完整的工艺流程图在我心中勾勒成形。

李生顺。蔡得军摄

2003年,对于湟源陈醋的发展而言,是非常具有意义的一年。湟源县副食厂改制成湟源日月山陈醋公司,而我担任技术总指导和生产厂长。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创新湟源陈醋制作工艺的使命。

从那时起,我便决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我着手整理规范湟源陈醋的制作工艺流程。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我都反复推敲,力求将传统工艺以最清晰、最严谨的方式记录下来,让这份珍贵的技艺得以有序传承。另一方面,我对其理论原理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摸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如何在传承传统风味的基础上,为湟源陈醋注入新的活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研究中发现,在大曲中添加具有针对性的中药材,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开始了漫长而细致的实验过程。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调整,终于找到了最佳的配方和比例。当新一批添加中药材的陈醋制作完成时,那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让我欣喜若狂。不仅保留了湟源陈醋传统的醇厚风味,还具备了质地浓厚、色泽淡雅的独特特点,宛如给这位古老的“风味佳人”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采。

在发酵这个关键环节,我深知它是决定陈醋品质的核心所在。厂房的温度、湿度,以及周边环境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对发酵产生影响。我在尊重传统工序的坚实基础上,大胆探索,引入科学的监控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以往,发酵过程更多依赖经验和感觉,而我决心让它变得更加精准可控。

李生顺在查看陈醋发酵情况。受访者供图

我时刻关注着发酵的每一个阶段,严格控制发酵的时间和温度。通过无数次的观察和记录,我发现了一些微妙的规律,打破了原来“一斤麸皮一斤醋”的固有局面。经过反复实践,最终实现了一斤麸皮能生产二斤陈醋的突破,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湟源陈醋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喜悦。2007年,“日月山牌”商标荣获青海省著名商标的称号,这是对我们多年努力的高度认可,也是湟源陈醋走向更广阔市场的重要一步。紧接着,2008年,我有幸被评为我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份荣誉,如同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展湟源陈醋的决心。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我深知自己肩负着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使命。就像那“日月山陈醋”,既承载着千年流传的传统工艺,又在现代的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努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让湟源陈醋既能坚守其独特的风味和文化内涵,又能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

湟源陈醋。蔡得军摄

我时常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湟源陈醋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底蕴?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来?我深知,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传递。因此,我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走进学校、社区,向人们讲述湟源陈醋的历史和制作工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传统技艺的魅力。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怀揣着对湟源陈醋的热爱与执着,不断探索创新,努力让这颗青海高原上的“风味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湟源陈醋的独特风味,飘向更远的地方,传承千古,历久弥香!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