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文化

【传承人话非遗】董皓:时光里的非遗回响

发布时间:2025-04-01 12:12: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开栏的话:在时光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光芒。我们开设“传承人话非遗”栏目,让非遗传承人成为主角,亲口讲述那些传承千年、百年的技艺与故事,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在这里,聆听传承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传承人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了解非遗传承的酸甜苦辣,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这片土地上,湟源城隍庙静静伫立,承载着悠悠岁月的记忆,诉说着古老往昔的故事。

丹噶尔城隍庙的传说县级非遗传承人:董皓

湟源这片土地对我来说,每一寸都饱含深情,尤其是湟源城隍庙,它早已成为我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承载着我太多的回忆与情感。

小时候,一到假期,我就迫不及待地往城隍庙跑。那时候,城隍庙的东西廊坊设有文化馆,馆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对我来说,这些书就像神秘的宝藏,充满了吸引力。每次走进城隍庙的大门,我都满心期待,在书架间穿梭,轻轻抚摸那些书籍,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也正是在那时,我对城隍庙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颗探索的种子在心底悄然种下。

城隍是道教中守护城池的神,各地供奉的城隍爷都是在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深受老百姓爱戴的人。我们湟源城隍庙的主殿鉴心殿供奉的城隍爷就是汉代护羌校尉邓训。

据说,当时羌人的风俗都是以战死为荣,病死为耻,每当羌人病重到了危急关头,就用刀自杀。邓训听说有人病重,就把他抓来绑好,派人用药治疗。由于治好的人很多,大人小孩都对他感恩戴德。他又给羌人各部落送财送物,让他们相互招引,前来归顺。邓训还引导他们修建房屋、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养殖家畜,以此来改变羌人的生存方式。

后来,邓训因病死于任上,那时只有五十三岁。官吏百姓和羌人都深深地爱戴他,当地羌、汉民族就供奉他,他也就成了护佑当地百姓的“城隍老爷”。

我们城隍庙山门大殿正上方悬挂着的是清朝光绪皇帝御笔“威灵赫濯”匾额。“威灵”是城隍爷邓训的封号、“赫”是他的官级为二品、“濯”称赞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德。一般情况下,县城隍最高级别为四品,但我们湟源的城隍爷是二品官,这在全国来说也是极为罕见的。这是因为其一,湟源的城隍爷不仅保护了全境的安宁,而且还为当地的百姓做了很多有益之事,政绩显著,深受百姓们的爱戴;另外,当时隶属于西宁府的丹噶尔厅的级别较高、又是西部边陲最远的一座城隍庙,自然城隍的品级也高,被封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是实至名归的。

在东西两边廊坊及大殿两侧有许多壁画,这些壁画上的内容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神话故事,其中的“冥府十八司”图,就画在东西高台上单檐斜山顶式配殿,每幅画分为上下两部分,主要是劝人向善,孝顺父母、对人真诚,它深刻反映世间之事都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并劝诫和教育我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对城隍庙的感情实在太深,一直想把它的故事记录下来。为此,我花费了无数个日夜,白天在城隍庙的各个角落仔细观察建筑构造、壁画细节,不放过任何一处线条和色彩;晚上查阅古籍,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专家学者请教,只为考证每一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每当我走进城隍庙,看到那些熟悉的建筑、壁画,想到它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想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我充满了动力。后来,在政府的支持下,我的书终于出版了。看到书的那一刻,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因为我知道,城隍庙的故事有了更广泛传播的机会。

如今,非遗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湟源城隍庙作为青海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其建筑艺术、壁画艺术等都是珍贵的非遗宝藏。庙内殿宇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砖雕木雕融合了汉藏民族文化元素,工艺细腻、生动传神,堪称清代艺术精品。

为了让湟源城隍庙的文化和历史更好地传承下去,我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向游客和当地居民讲述城隍庙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我还与学校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城隍庙的建筑艺术、传统习俗等,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拍摄短视频、制作线上展览等,让更多人能够跨越地域限制,领略湟源城隍庙的独特魅力。

在我看来,非遗的保护传承关键在人。我们不仅要留存非遗的“形”,更要传续其“魂”。湟源城隍庙的非遗文化,蕴含着湟源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和情感,是我们独特的精神标识。

我由衷地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让湟源城隍庙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永远传承下去,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

文/王姚鑫 图片由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