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旅游

​青海尖扎:新家园里的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5-04-02 13:07:2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伴着悠扬婉转的藏族歌曲,村庄的轮廓已从黄河的粼粼波光中浮现出来。藏式民居的屋顶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太阳能板在晨光里铺成蓝色的波浪,与远处黛色的山峦相映成趣。沿着柏油路漫步,几位老人坐在新修的木椅上,看着孙辈追逐嬉戏……

这和谐安宁的一幕,出现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尖扎滩乡来玉村。近日,“四季之美在尖扎·文旅赋能兴产业”百名媒体人采访调研团队走进该村,探寻这片土地在四季更迭中所蕴藏的独特魅力和文旅产业为当地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游客在来玉村游玩

彼时,来玉村隐匿在尖扎滩乡的浅脑山区。山路崎岖蜿蜒,像一条扭曲的绳索,艰难地维系着与外界的联系。

“村民出行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脚下的路尘土飞扬,漫天的沙尘常常让人睁不开眼。”“吃水更是难如登天,‘水比奶贵’绝非虚言,村民们要走上好几里山路,才能挑回那珍贵的一桶水。”“上学的孩子们,每天天不亮就得出发,在昏暗的晨光中摸索前行。”回忆往昔的艰苦岁月,来玉村的老人们不禁感慨万千。

扎西一家,便是曾经众多贫困家庭中的一员。据他回忆,以前每天都要在那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然而微薄的收成却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当地孩童在游玩

然而,命运的齿轮在不经意间开始转动。2017年底,易地扶贫搬迁的春风吹进了来玉村,给这个古老的村庄带来了新的希望。2018年年初,尖扎县按照“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思路,来玉村的村民们告别了那片贫瘠的土地,搬迁至现在的新家园。

如今的来玉村,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便会映入眼帘。沿着河岸缓坡,16排99户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统一的沙土色围墙,上方与房檐衔接处采用绛紫色双线勾边装饰,为村庄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阳光洒在屋顶,一排排光伏板闪烁着金属的光泽,它们正源源不断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为村庄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宽阔的柏油路也成了来玉村的“标配”

一条条宽阔的沥青路像一条黑色的绸带,直通村边的河岸,又温柔地延伸到家家户户的庭院门口。道路两旁整齐地规划着停车位,方便着往来的车辆。每到夏季,路边的绿化带里,各种花卉竞相绽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芬芳。

易地搬迁让来玉村完成了从“悬在山腰”到“依水而居”的蜕变。然而,如何让村民在新家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当地干部面前的新课题。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玉村的干部群众首先瞄准了黄河沿岸的生态资源,通过“靠山吃山不如靠水吃水”的思路,依托黄河大峡谷的壮美风光与清澈水质,引入专业旅游公司打造高端民宿集群,来玉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民宿第一村”。

崭新的生活环境成为来玉村的“新名片”

据了解,尖扎县通过共同投资的形式,11栋风格各异的民宿拔地而起,藏式与江南风格在这里完美融合。每到旅游旺季,民宿里住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他们在这里感受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享受着惬意的乡村生活。

“靠着民宿及其他产业,来玉村的收入逐年上涨。2022年来玉村村集体实现分红收益10万元,2023年至2026年在每年分红收益10万元的基础上递增5万元,2032年至2046每年为来玉村集体分红60万元。更长远的是,项目运营25年后,所有设施都将归村集体所有。这种‘短期有收益、长期有资产’的模式,让村民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人。”尖扎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当地居民在来玉村的广场上健身

扎西一家也在这场变革中迎来了崭新的生活。他们告别了曾经破旧的土坯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屋内现代化的家具一应俱全,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满每一个角落。扎西在村里的民宿找到了一份工作,负责接待游客,向他们介绍来玉村的美丽风光和悠久文化,每当旅游旺季,能有一笔不菲的收入。

“现在的生活好得很!”他脸上曾经的疲惫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总是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采访团成员在来玉村拍照打卡

从曾经的贫困落后到如今的幸福美满,来玉村的变迁是一部奋斗的史诗。尖扎县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落地生根,真正实现了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致富”的目标。这座黄河畔的村庄,正绽放着幸福的光芒,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文/图 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