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话非遗】蒲月光:一针一线缝出香气传承
发布时间:2025-04-03 17:06: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开栏的话:在历史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光辉。我们开设“传承人话非遗”栏目,邀请非遗传承人亲口讲述那些传承千年的技艺与故事,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现状及未来发展。
在这里,您将聆听传承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他们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了解非遗传承的酸甜苦辣,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香包,又称荷包,亦称香囊。它既是端午时节驱邪避毒的护身符,也是承载亲情与祝福的精致饰物。香包以针线为笔,布料为纸,将草木香气与美好祈愿细细缝入方寸之间,诉说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的延续。
湟源香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蒲月光
在我心中,香包就像一位亲密无间的老友,陪伴我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承载着我太多的回忆与情感。我们湟源地区端午节有制作、佩戴“香包”的习俗,当地人把它叫作“绌香包”,要在端午节前赶制出来。它里面装的是草药,草药又被称为“草香”,药袋便称为“香包”了,据说是给孩子寓意驱毒避凶。如今香包不单单是节令的护身符,也成了装点生活的精巧玩意儿。
我与香包的缘分,要追溯到我的童年时期。小时候,我就看外婆缝香包,缝出来的香包活灵活现。后来,这门手艺传到母亲手里,再由母亲传给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正式接触这门手艺。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才了解到香包按照缝制手法,大致可分为绌绣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三大类型。
“绌绣”又叫作藏针绣,特点就是把针线藏起来,缝出来的香包形神兼备而不见针线为最佳。立体刺绣类香包内容就多了,形式繁多,有单面挂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挂件和摆件等样式。
别看它是一个小小的物件,里面的工程还大着哩!创意、构图、选料、剪裁、刺绣、装物、缝合……每个环节都得严格把控,做到心里有数。好多图样都是我自己设计的,给小娃娃缝的多是狮子、龙这些神气活现的图样,寓意着孩子们健健康康、茁壮成长。除了这些传统图样,我也喜欢创新。一些蝴蝶、蜜蜂的花样,老一辈人没教过,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我还缝过孙悟空翻筋斗、嫦娥奔月、七仙女下凡等充满故事性的图样,每一针每一线里,都藏着我对这些故事的理解与情感。
2016年,湟源绌香包技艺被列入西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2023年,湟源香包又成功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背后离不开湟源县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县里不仅为我们搭建平台,展示香包的风采,还随着保护资金的投入,逐步建立起了科学有效的传统手工刺绣非遗项目保护工作体系和保护制度。
湟源香包还和丹噶尔皮绣一起成立了丹噶尔皮绣行业协会、湟源刺绣工坊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香包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2023年,湟源县在丹噶尔古城举办了香包节,设置了“百年百艺˙薪火相传”香包沉浸展。在古城里划分了专门的展览区域展示湟源香包,还邀请了湟中区、大通县等附近区县的精品荷包、绣球、灯笼等刺绣展品一同参展,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刺绣技艺。展出那天,古城里人山人海,看到大家对我缝的香包爱不释手,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回想起来,从我还是个小姑娘拿起针线开始,缝香包就成了我生活中最乐呵的事。只要一拿起针线,我就沉浸其中,其他繁杂的事儿都抛到了脑后。
如今我七十九岁了,眼睛也花了,绣一片叶子都得花上好几天,只能做一阵歇一阵,但我仍然坚持每日缝制。年纪大了,扛不动重料子,女儿便主动替我跑腿采买,她对这门技艺也很感兴趣,乐意接触学习,这也算是一种家族的技艺传承了,我感到无比欣慰。
早些年,香包只在端午时节露面,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倒成了四季常伴的物件。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湟源香包,年轻人喜欢把它挂在包上、车里,还有人专门找我定做宫灯、荷花、金鱼等样式的香包,香包俨然成为当下流行的饰品。
我常想,香包虽小,却裹着千年的祝福。只要还有人愿意戴,我这针就会一直缝下去,把这份传承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湟源香包的魅力。
文/朱炜明 图/王姚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