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尖扎:德吉村的幸福变迁之路
发布时间:2025-04-08 13:27:1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老墙斑驳的裂纹是时光的密语,而新居院角的格桑花已绽开多轮春秋。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黄河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奔腾不息,滋养着这片土地。在黄河之畔,易地搬迁的德吉村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日前,“四季之美在尖扎·文旅赋能兴产业”百名媒体人采访团队走进这个藏语意为“希望”的村庄,聆听德吉村从贫困走向富裕、从落后迈向繁荣的动人故事。
德吉村。尖扎县委宣传部供图
桑吉卓玛还记得山里的日子异常艰苦,小时候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沿着陡峭的山路去学校。“寒风如刀,割在脸上生疼,破旧的鞋子根本抵挡不住山路的崎岖,双脚常常磨出水泡。”桑吉卓玛说。
2016年9月,易地扶贫搬迁的春风吹进了这片山区。尖扎县按照“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思路,在昂拉乡河东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对县内浅脑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7个乡镇30个村农牧户251户946人进行了集中搬迁安置。
对于德吉村而言,易地搬迁是一次命运转折的契机,是摆脱贫困、走向振兴的起点,它为后续发展搭建了平台,奠定了基础。
采访团成员在德吉景区取景。蔡得军摄
2017年,桑吉卓玛一家与其他村民一同搬迁至新的村子。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叹不已。一排排崭新的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青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民居巧妙融合现代元素与藏族传统风格,精美的藏式雕花门窗,彰显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平坦的柏油路四通八达,路旁整齐规划的停车位,为往来车辆提供了便利。
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仅仅是第一步。桑吉卓玛笑着说:“除了住得好,我还在景区找到了工作,这在山里的时候想都不敢想。”她口中的“景区”,便是德吉景区。搬迁完成后,德吉村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扶贫易地搬迁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全力培育以乡村旅游为龙头,文化、光伏等产业协同发展的扶贫特色产业。
2019年,尖扎德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运营的德吉景区正式入驻,标志着村庄从“安居”迈向“乐业”的质变。为了培育和壮大德吉村后续产业,景区先后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并对农家乐进行改造提升,拓展水上游乐区。同时,采取“政府+企业+农牧民”三位一体运营模式,深入推进“互联网+旅游宣传”战略,全面提升“灵秀尖扎・幸福德吉”文化旅游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德吉村。尖扎县委宣传部供图
德吉景区运行以来,成绩斐然。据统计,景区共计为德吉村分红334.5万元,其中村民直接受益262.5万元,村集体增收72万元。在过去的五年里,景区累计解决当地贫困群众就业400人次,每年稳定提供60多个就业岗位,涵盖清洁工、保安、售票员及景区管理等多个岗位。
与搬迁前相比,这些数据的变化令人瞩目。搬迁前,村民主要依靠传统农业,收入微薄且不稳定。而如今,景区带来的分红和就业机会,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经济状况。以桑吉卓玛家为例,过去家庭年收入可能仅有几千元,如今仅她在景区工作的收入,再加上家庭获得的分红,年收入可达数万元,生活质量得到了质的提升。
再看旅游数据,2024年,德吉景区接待游客达27.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20万元。对比景区运营初期,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都实现了数倍增长。这些增长的数据不仅反映了德吉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更深刻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结构。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手工艺品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德吉村从单一的农业经济逐渐向多元化的旅游经济转型。
采访团成员在德吉民俗风情园参观。蔡得军摄
德吉村在易地搬迁政策引领下,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华丽转身。如今,桑吉卓玛每天身着漂亮的藏族传统服饰,热情地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夜幕降临,她与家人围坐在温暖的屋子里,老人的转经筒低语着过往,孩子的平板电脑播放着今日景区实况。
“以前,我们在山里的生活艰难困苦,看不到未来。现在,我们不仅住上了好房子,还有了稳定的收入,孩子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真正的幸福生活。”桑吉卓玛说。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