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观察

青海:高原大地创建忙 团结之花结硕果

发布时间:2025-04-09 18:27: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笔会,组织80余名国内知名文学作家齐聚青海,就青海民族工作展开文学创作,通过作家笔尖书写直抵读者心间感受;

开展“石榴花开在青海”主题采访创作和征文等系列活动,各族群众携手谈感受、画蓝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论坛,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集中奔赴各市州,聚焦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理论和实践,系统深入开展“解剖麻雀”式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

2024年以来,青海省全面贯彻落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重大要求,以拓展深化宣传教育载体为突破口,推动落实国家民委关于示范创建最新标准,制定印发《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测评指标体系(试行)》,构建青海省“1+6”测评指标体系,推动创建工作由“数量领先”向“示范引领”转变。

撸起袖子加油干民族团结花正艳

仲春时节,明媚的阳光柔和地洒在青海湖北岸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辽阔的草原,勾勒出宏大而充满生机的幸福图景。

走进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大门口“听党话、跟党走、乡村兴、人民富”的鲜红大字熠熠生辉,家家户户悬挂的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一条条宽敞平整的柏油马路直通家门,一盏盏整齐明亮的路灯矗立道路两旁,一排排红砖木门的藏式民房整齐排列。老人在广场上健身、聊天,妇女在家门口向游客推销农牧区特色产品……这一幅村庄美、村民富、乡风好的美好画卷,是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成果。

近年来,果洛藏贡麻村的村级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从四年前的3个合作社,发展到如今的民族特色村寨、啤酒精酿加工厂、帐篷营地、现代科技种养殖基地、实训基地……一项项特色产业欣欣向荣。

今天的青海,8个市州和93.3%的县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民族工作始终走在前列,各族群众的生活更有品质、更为舒心、更加美好,幸福指数更高,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已成为青海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趣味传统运动会助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25年2月14日—17日,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珠固乡举办第二届“民族团结杯”农牧民运动会,200余名运动员齐聚一堂,以运动促团结,以团结谋发展,共同迎接充满希望的新一年。

身着民族盛装的各族群众踏着喜庆的鼓点,舞动着鲜艳的彩绸,红绿相间的绸带随着鼓点上下翻飞,传递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各代表队身着民族服饰,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他们整齐划一的动作、热情洋溢的笑容,生动诠释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丰富内涵,也展现了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比赛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也为发现和培养基层体育人才提供了平台,许多年轻选手在比赛中崭露头角,展现了农牧民群众在体育领域的潜力和实力。”珠固乡党委书记赵永兴说。

2024年,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总目标,全面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深入推动实施“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大力实施“三项计划”“十项行动”,积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动新时代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青海省依托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机制,加强与援青省份和对口支援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2024年落实援青资金18.55亿元、实施项目449个。协调各支援方进一步倾斜支持“三交”工作,“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脚尖上的旅游”“小足球大团结”等成为响彻全国的“三交”金名片。实施“守望三江源”“共画同心圆”“宋韵丝路行浙青一家亲”“藏汉一家亲”等主题活动87个。与“三江”流经的13个省区市在江源玉树联合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验交流会,推动联合创建、促进“三交”。

社区“石榴籽家园”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走进西宁市城中区南川西路街道香格里拉社区,民族团结石榴籽、民族团结宝鼎和显示民族特色、地域风格的大型民族风情雕塑便映入眼帘。

在香格里拉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20块魔方组成的翻翻板吸引了所有人的兴趣。“每一面都有不同的内容,主要包括56个民族的人物形象、辖区居民的最美笑容和留言板。可以看到,每一个民族都是由一男一女载歌载舞的造型组成,每个民族图片上都有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就能清楚了解到这个民族的详细信息。”香格里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赵丽说。

在“民族团结室”,展架上摆放着非常有特色的民族玩偶服饰和民族乐器,还有香格里拉社区在2021年10月获批西宁市首批石榴籽家园的荣誉证书。“可以让来访的各族群众充分了解民俗文化,切身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增进民族感情。”赵丽笑着说。

青海省依托社区“石榴籽家园”,试点开展“党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社会治理,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累计建成388个社区“石榴籽家园”,通过党建引领,努力将其打造为党群连心园、民族团结园、文化认同园、平安幸福园,让各族群众在共创共建共享中找到归属感、增强认同感、得到幸福感。

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过程中,青海加快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23.46万人少数民族群众市民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推动边远山区20万各族群众进城定居生活,真正让民族团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从雪山草原到城镇社区,从校园课堂到市场企业,青海各族群众像糌粑一样捏成团、像奶茶一样融在一起。在这片神奇的高原上,民族团结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壮美画卷。

文/尹耀增 图片由青海省海北州民宗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