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话非遗】晁生芳:甜在舌尖的乡愁
发布时间:2025-04-10 17:00: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开栏的话:在历史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光辉。我们开设“传承人话非遗”栏目,邀请非遗传承人亲口讲述那些传承千年的技艺与故事,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现状及未来发展。
在这里,您将聆听传承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他们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了解非遗传承的酸甜苦辣,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甜醅,是高原上一种有独特风味的小吃。其制作技艺至今已有数百年,在食材甄选、搓洗发酵、工艺把控方面凝聚着世代匠心。它不仅是西北饮食文化的缩影,更承载着土地与人文交融的智慧。
湟源余甜醅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晁生芳
甜醅于我,就像是刻在骨子里的味道。自打记事起,母亲就常在灶台边忙活,蒸青稞的雾气裹着甜香,氤氲了整个童年。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甜醅,但母亲的手艺格外精细,街坊四邻逢节必来家中购买。后来,这手艺从母亲手中传到我这儿,一捧青稞,一缸酒曲,便成了我半辈子的牵挂。
青海民谚说:“给嘴解馋,甜醅当先。”青海高原的甜醅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高原凛冽的寒风与炽烈的日头,孕育出青稞独有的韧性与甘甜。据记载,丹噶尔古城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往来商贾常在驿站歇脚,一碗甜醅下肚,既解乏又解渴。甜醅因便于携带、耐储存,也成为驼铃声中的一抹慰藉。
到了20世纪初,丹噶尔古城内一家名为“余甜醅”的老店声名鹊起。主人家余生福将甜醅装进粗陶罐,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叫卖,罐口用红布扎紧,香气却总偷偷溜出来勾人馋虫。“余甜醅”几经时代浪潮冲刷,始终屹立不倒。
做甜醅,讲究的是“天时、地气、人和”。青稞定要选高原日照足的,颗颗圆润如金珠。搓洗时需浸透揉捻,连褶皱里的尘土也得一一剔净。从前哪有现成的脱壳青稞?都是自家用碾子一点点碾出来的。石碾子吱呀呀转上大半天,碾出的青稞带着粗粝的香。如今虽有了机器代劳,可母亲那句“手底下的功夫不能丢”,我始终不敢忘。
蒸煮的火候最考验耐性,灶膛里的柴要添得匀,青稞蒸到透而不烂,指尖一捻能见韧劲儿。发酵更是与时光博弈——冬日需焐足三日,夏日则借南风催发两夜。揭开盖子的那一刻,青稞的香气伴随着微微酒香,便是成了。
这些年,我收了四个徒弟,手把手教他们辨青稞、控水温。孩子们初学时总心急,我便念叨:“甜醅是等出来的,心急火燎的可酿不出这道美味。”如今徒弟们独当一面,能自己做出地道的甜醅了。听着乡里乡亲夸一句“还是你们家的味儿最正”,我心头比喝了蜜还甜。
2016年,湟源甜醅制作技艺列入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又跻身省级非遗项目。政府不仅为我们在古城设了展销窗口,还组织非遗进校园、办节展。
如今,我也常常带着“余甜醅”参加各种活动,向人们讲述制作工艺,让更多的人尝到这份甘甜、感受到这份传统技艺的魅力。前年,我带着甜醅去江苏南京参展,真空包装的瓷坛码在冰盒里,让高原的滋味跟着列车翻山越岭。展台上,年轻人舀一勺甜醅,咂摸着嘴说:“入口香甜,又有嚼劲,像青稞在舌尖跳了一支西北的舞。”
为了让老手艺跟上新日子,我常琢磨花样。元宵节时,把甜醅煮化作汤底,滚入芝麻馅的汤圆,糯香裹着酒香,娃娃们吃得喜笑颜开;夏日里,添一勺进酸奶,再撒些枸杞葡萄干,成了年轻人们追捧的“非遗甜品”。传统与创新,本就是一碗甜醅里的两味香。
甜醅的魂,在高原的风里长成,在掌心的温度里苏醒,更在一代代人的坚守里绵延。或许有一天,甜醅将带着高原的祝福,成为世界餐桌上的中国符号。这份传承,自会如青稞穗子,岁岁新生。
文/朱炜明 图片由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