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尖扎:黄河谷地飘出“黑金香”
发布时间:2025-04-11 19:20: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春日的黄河谷地,冰雪初融,蜿蜒的河水裹挟着高原的凛冽,一路浩浩荡荡向东奔涌而去,似乎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古老故事与崭新篇章。黄河岸边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一个个村庄也在晨雾的袅袅环绕中渐渐苏醒,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里曾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受制于自然条件与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状态。然而,如今却因产业的破土而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尖扎县的青稞梯田。尖扎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尖扎县传统的农耕图景中,青稞无疑是高原子民最熟悉的作物。千百年来,它如同一位忠实的伙伴,默默养育了一代代农牧民,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产业链过于单一,青稞始终未能走出“原粮贱卖”的困局,难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转机出现在2018年,尖扎县审时度势,提出“依托黄河谷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的规划,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这片土地发展的新方向。
转眼到了2021年,尖扎县托岗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托岗食品”)应运而生。这家以黑青稞深加工为核心的企业,宛如一颗破土而出的新芽,承载着尖扎县探索产业转型、实现乡村振兴的希望,将高原的馈赠转化为“箭乡臻品”,让一粒青稞完成了从田间到舌尖的华丽蜕变。
即将成熟的青稞。尖扎县委宣传部供图
走进尖扎县乡村振兴产业园,一股浓浓的麦香瞬间充盈鼻腔。迈步进入托岗食品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工人们正全神贯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颗颗饱满的麦粒,历经多道精细工序,最终摇身一变,成为一袋袋香气四溢的青稞饼干。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粮食加工过程,也是尖扎县依托特色农产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的生动实践,更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深度融合的鲜活范例。
据公司负责人诺日项秀介绍,该公司秉持传统配方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构建了独特的生产工艺流程,可支持黑青稞糌粑、黑青稞饼干和黑青稞奶茶并行生产。目前日均产量稳定在2吨以上,年总产能可达730吨以上,确保了产品的持续供应与市场的稳定需求。
托岗食品的车间内,工人正在忙碌。蔡得军摄
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同类产品不断涌现。据了解,为了提升青稞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让尖扎的青稞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公司在加工技术和成品样式设计上,下了很大功夫。
“我们在麦粒筛选、清洗、烘焙、研磨、包装等环节,都是采用全流程的标准化、智能化生产,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证产品的口感和质量。除此之外,我们还推出多种口味与包装的黑青稞饼干,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诺日项秀说。
据了解,依托尖扎县独有的黑青稞品种,托岗食品汇聚专业研发团队,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调整,创新研发出低糖高纤维配方。这一配方既完美保留了青稞的原始麦香,让消费者品尝到来自高原的纯正风味,又精准契合了现代健康饮食潮流,满足了当下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
托岗食品生产的部分青稞产品。蔡得军摄
“过去青稞只能磨成糌粑,一斤卖不到5元;如今制成饼干,附加值翻了十倍!”尖扎县乡村振兴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卓玛改的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创新的力量,更彰显了产业升级为当地经济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
“这一产业链条的形成,不仅让企业得以稳定发展,更让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为尖扎县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卓玛改说。
在产业园的带动下,当地群众不仅获得了经济上的稳定,更在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方面有了新的可能。他们告别了以往依赖自然气候的传统农牧生活,摇身一变成为产业工人,实现了身份的转变,每月有了固定的收入,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截至目前,该产业已带动周边村庄农民就业30余人。
“以前靠天吃饭,收入不稳定。遇上灾年,一年的辛苦可能就白费了。现在在产业园上班,不仅学会了技术,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一位正在操作设备的村民说道,而他的话也道出了众多村民的心声。
烘干出炉的青稞饼。蔡得军摄
夕阳余晖漫过黄河谷地,黄河水仍在岸边奔涌。在尖扎,从“靠天收”到“靠技术”,从“原粮经济”到“品牌经济”,这场始于青稞的蜕变,早已超越了单一产业的范畴,成为青海高原生态资源转化、传统农业破局的生动样本……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