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观察

青海贵德:携手续写新时代“山海情”

发布时间:2025-04-14 17:10:3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一个地处青藏高原,黄河之畔;一个位于华北平原,东海之滨。

黄河奔腾东去,缩短了时空,将两地紧紧连在一起;对口支援建设,拉近了感情,将两地人民的心贴在一起。

自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中央部委、支援省市和援贵单位积极搭建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多渠道的对口支援平台,一批批援贵干部人才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舍小家,顾大家,以跨越山海的深情,带着党和人民的嘱托,将资金、项目、技术和先进理念带到第二故乡,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用心用情赤诚奉献,倾智倾力共发展,把初心与使命、忠诚与担当,情怀与奉献书写在了“高原小江南”。

似海深情,凝聚民心民意;如山厚望,激发奋进动力。全方位支援让贵德大地日新月异,让贵德的发展更有速度、民生更有温度、幸福更有厚度。

当好桥梁纽带,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七彩丹霞,蜿蜒黄河,见证着一批批援贵干部人才奋斗的身影。

高原古城,雪白梨花,印记着一个个新鲜血液带来的点滴变化。

在对口支援这条路上,挂职干部人才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11.2万贵德人民同心协力、开拓进取,让一个个产业项目加速推进、一项项民生工程建成投用,智力、教育、医疗援贵成果惠及各族干部群众。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援贵,是使命,也是责任,更是情怀。

对于远道而来的援贵干部人才,贵德县委县政府充分信任、大胆使用、委以重任,为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

这是信任,更是激励。

不当“看客”、不做“过客”,援贵干部人才积极融入贵德、融入岗位,争做服务发展先行军、作风效能实干家、民族团结石榴籽……

“能来到贵德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何其有幸。三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好做法、好经验带到贵德,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贵德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曹铖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image.png

对曹铖来说,三年的工作任重道远,荆棘丛生,但也成就满满。三年来,他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在南通市开设直营店、举办农特产品展销会、贵德文旅推介会等方式,有效促进了产销对接,初步实现了农特产品在南通“进超市、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工会”。南通现已开展4家青海农特产直营店和一个超市专柜,引进青海拉面到南通开设门店,充分展示了贵德县“农牧业+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新成果,产业扶贫助农增收成果更加丰硕。

“援贵干什么?就是要实实在在干成几件事。”抱着这样的信念,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闫鑫升积极融入县委、县政府工作,会同水利干群实施了近6亿的投资项目,确保了全县供水安全,防洪安全。严格实施“四水四定”原则,实现用水效率目标,农业水价改革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河湖管护水平提升,德拉河建成全省幸福河湖,河湖长制工作获得省政府激励。

image.png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田力立足实际,切实为贵德发展建言献策:依托黄河生态资源和“天下黄河贵德清”品牌优势,重点做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助力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链。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推动“旅游+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发展。

image.png

“来挂职,就要脚踏实地干实事。”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贵德县003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员王宏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科技工作站,帮助企业建立了农牧民培训田间教学基地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教学培训基地,集中开展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并帮助服务企业的职工和农牧民获得农牧民职称,激发了企业职工和农牧民的创新动能。

image.png

县生态环境局殷卓在挂职期间,通过多次实地查看、检查尕让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因洪水被冲毁现场和温泉村污水处理设施现场,有效推进了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

看得见的变化书写在贵德县的城镇乡村,看不见的变化发生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内心深处。

一直以来,援贵干部人才以崭新的理念、超前的思维、过硬的作风,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有力支持和促进了贵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他们把贵德当故乡、把岗位当阵地、把工作当事业,以忠诚干净担当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尊重、信任和爱戴。

发挥自身优势,为增进群众福祉贡献力量

改善民生、凝聚民心,是援贵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直以来,各援贵省市积极推动“组团式”援贵,持续选派医疗、教育领域人才,将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到贵德,为贵德县打造更好的医疗和教育服务体系,让各族干部群众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援贵为了什么,我在贵德能干什么,离开贵德能留下什么?”贵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渭无数次思考着这个问题。

初到贵德时,陈渭感到挑战接踵而至,于是,他便秉持“不当客人当主人”的态度,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教育现状。一年来,走遍了全县7个乡镇、65所中小学及幼儿园,与教师开展座谈,入户走访困难学生家庭。

image.png

在全面了解贵德教育现状及问题后,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全县65所中小学及幼儿园争取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一所幼儿园投入使用,合并多所学校,根据县城学位供给不足的难题,积极谋划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主动与南通市教育局、西北民大、青海师大、湟川中学等对接,努力为贵德争取各类教育资源、引入更好的教学理念,推动“输血”向“造血”转变,进一步推进深化教育改革任务。

在所有挂职干部人才眼中,授人以鱼是职责所在,授人以渔才是理想目标。他们知道,贵德希望他们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留下一套“可延续”的学校管理经验。而这些,也正是检验帮扶效果的标准。

开展“组团式”支教便是其中之一。在2024年7月,曾小茹作为第26届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带着8位优秀的专业教师来到了贵德,在7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团队在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开展支教工作,八名成员每周平均授课超10小时,执教六门科目,覆盖17个班级、850余名学生,所带班级科目成绩优异,排名年级前列。

image.png

他们用情搭建民族桥梁、用爱浇灌民族学生、用心助力学生成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展示了帮扶团队良好的精神风貌。

在挂职干部人才的倾情帮扶下,受援学校在发展规划、教学改革、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斐然成绩,贵德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硬件”到“软件”、从“输血”到“造血”、从“引才”到“育才”,合力开创了教育支援帮扶工作“多级互动、广泛参与、扩围提质、升级加力”的新局面,贵德教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对于挂职干部人才来说,“援贵”援的不仅仅是物,不仅仅是智,还有情。

“让更多干部群众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是医疗援贵的使命。”贵德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张方说。

image.png

2023年3月,张方来到贵德县人民医院,开始了为期2年的帮扶工作。期间,她积极探索实施“双主任、双专家”制,聘任青海省人民医院涉及中医、普外专业的2名专家定期坐诊,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通过“师带徒”“远程教学”“进修深造”等机制,累计培养骨干人才20余名,在2024年通过校园引才,引进中医硕士研究生1名,为医院人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输血”功能到“造血”功能的转变,不难看出,挂职干部人才给当地真正留下了一支宝贵的技术人才队伍,他们在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特长的同时,更加注重“传帮带”,牺牲休息时间为当地技术人员免费授课,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来自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周贤自来到贵德的那天起,就一直在开展这项工作。

他在贵德县人民医院带头组建了肛肠组,迅速开展PPH术、肛裂微创手术等医疗新技术,填补了贵德县人民医院几项技术的空白。并建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坚持每周中医临床病例学习带教,传授中医临床诊疗经验。同时,以技术下沉的方式,在河阴镇卫生院、尕让卫生院开展特色诊疗下乡,提升了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诊疗水平。

清冽的黄河水,见证着高原古城的沧桑巨变;连绵起伏的山峦,镌刻着援贵干部人才的无悔誓言。

自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一批批援贵干部人才奔赴贵德,他们践行着“肩上有责、脚下有泥”的职责与使命,深入基层,在高原牧场、田间地头,和当地干部一起走村入户、访贫问苦、认亲交友,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篇篇情暖群众的动人篇章,将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刻烙印烙在了美丽的贵德大地上。

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委宣传部供稿供图 陶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