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话非遗】郑明财:刻在石上的岁月春秋
发布时间:2025-04-15 16:36:5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开栏的话:在时光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光芒。我们开设“传承人话非遗”栏目,让非遗传承人成为主角,亲口讲述那些传承千年、百年的技艺与故事,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在这里,聆听传承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传承人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了解非遗传承的酸甜苦辣,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一块块冷硬的青石经过匠人双手的雕琢,化为飞檐走壁的瑞兽、古朴庄重的碑文、精巧繁复的花纹,承载着汉藏交融的千年记忆。这门以锤为笔、以石为纸的湟源民居建筑石刻技艺,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一代代石匠匠心的凝聚。
湟源民居建筑石刻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郑明财
我出生于湟源的一个石匠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石匠。家族的手艺代代相传,到我这里已是第三代。记得刚能拿动锤子时,我便跟在父亲身后,看他如何在青石上敲打出栩栩如生的纹样。那些叮叮当当的声响,成了我童年的乐章。
听老人家讲,湟源的石刻是刻在石头上的史书,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汉藏交融的故事。它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日月山唐蕃分界碑便是最早的见证。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唐与吐蕃立碑于赤岭(现日月山),以分唐与吐蕃界,湟源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此后,石刻技艺从碑碣延伸至民间。寺庙的莲花柱础、古城的驮碑石龟、家宅的门楣雕花……每一刀都凝结着匠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的追求。
“三分选石,七分雕工”,湟源石刻的奥妙,藏在每一处细节中。汉藏结合的石刻石雕建筑艺术不仅保持了古建筑中结构合理、造型美观、风格突出的特点,还融合了其他类型的石刻石雕建筑形式,这种汉藏结合的石刻石雕建筑艺术独具特色,在平面布局、立体造型、力学构造、材料选用等方面都与汉式建筑风格迥异,体现了当地人民在长期生产和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丰富硕果。
小时候,我学的是祖传的手艺,雕的多是狮子、豹子这些镇宅瑞兽。后来我背着锤子走南闯北,到河北学石雕的精细,去福建看石匠的灵动。回来我就把石狮的鼻子雕得更威武,爪子刻得更粗壮,耳朵高高翘起,仿佛要腾空跃出石头。
从前凿石头全凭一双手,如今机械工具让雕刻更精细了。过去只能在木头上呈现的繁复花纹,现在也能在石头上完美展现,让我们这些手艺人更加游刃有余了。古城修缮时,街道的方砖缝里嵌上了莲花纹,城楼的兽头怒目圆睁,仿佛下一秒就要吼出声来;二十四孝的故事被刻成浮雕立在文化广场,娃娃们摸着石碑听老人讲“孝”字的分量;牧区藏族群众也慕名而来,定制融合汉藏特色的门饰与香炉。
虽有机械辅助,可这手艺背后却是实打实的苦功夫。一年四季,我身上总沾着洗不净的石粉,手上全是裂口和老茧。我也带过几茬徒弟,年轻人嫌脏嫌累,干不了几天就走了。倒是有几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一直坚持了下来。他们说:“郑师傅,这手艺要是断了,往后古城里连块像样的碑都立不起来。”
2013年,湟源民居建筑石刻技艺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湟源县县政府每年拨钱添置金刚钻、抛光机,组织我们去外地交流,县里还办非遗展会。我常雕刻袖珍石狮、老鹰参展,引得游客啧啧称奇。如今,四川、西藏的订单络绎不绝,尤其是藏式花纹需求旺盛。
我总说,石头是有灵性的。它记得匠人的汗水,也记得时代的变迁。从唐代古碑到今日文创,湟源石刻在坚守中焕新。政府将古城旅游与非遗结合,让更多人透过石刻看见汉藏文化的交融之美。
如今,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这门手艺“活”下去。只要还有人需要石雕装点生活,只要古城的故事仍在继续,湟源石刻的匠心便永不会褪色。
文/朱炜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