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文化

【传承人话非遗】刘德辉:唱响岁月的打夯歌

发布时间:2025-04-17 11:15: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开栏的话:在历史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光辉。我们开设“传承人话非遗”栏目,邀请非遗传承人亲口讲述那些传承千年的技艺与故事,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现状及未来发展。在这里,您将聆听传承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他们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了解非遗传承的酸甜苦辣,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打夯歌不仅是一种劳动音乐,也是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它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打夯歌还体现了劳动人民在艰苦的劳动中乐观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写照。

传统音乐(打夯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德辉

我们河湟地区的劳动歌曲大多是工程号子演唱中的打夯号子,这和当地的地域环境、生活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湟源这边的住房都是土木结构,以前的院墙都是夯土而成,打墙号子也就应运而生。我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垒土打墙和打夯歌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小时候,经常能看到长辈们打墙,听着他们唱夯歌。后来我慢慢长大,跟着长辈们一起参与打墙劳动,也跟着哼唱打夯歌。时间久了,我还成了打墙劳动里打夯歌的领唱者,就这么传承了这门民间传统音乐。

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大半辈子,对打夯歌的感情,就像对脚下这片土地一样,深沉而炽热。

记得我年轻那会,村里盖房子都兴打夯。那时候,打夯是一项集体活动,男女老少齐上阵,场面十分热闹。打夯时,一人领唱,众人应和。领唱者根据不同的劳动场景和节奏,即兴编唱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有鼓励大家加油干活的,有讲述生活趣事的,还有调侃打趣的,惹得大家笑声不断。那充满节奏感的调子,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充满力量,干劲十足。

我就是在那时,跟着村里的长辈学会了打夯歌。最初接触它,是在村头大桥边,一群年轻人围在旁边,听老人们唱,那充满节奏感的调子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后来,只要有打夯的活儿,我就跑去跟着学。慢慢地,也能跟着大家一起喊上几嗓子。

如今,我也成了打夯歌的传承人。这些年,为了传承这门文化,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没少费心思。我们组织了40多个人的队伍,可别小看这40多人,排练的时候可不容易。有时候大家白天忙完农活,夜里两三点还在琢磨怎么把打夯歌练好。

为了一场演出,大家都拼尽全力。我们会在农闲时节,挨家挨户地去动员,邀请那些有热情、有兴趣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从挑选合适的人员,到安排排练时间,再到设计表演动作和队形,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

但传承的道路并不轻松,为了节省开支,我们只能用那些干活时用的工具改造成演出道具,像石杵、木戳等,虽然简陋却也是我们的宝贝。我们还尝试自己制作演出服装,用一些简单的布料和染料,染出鲜艳的颜色,缝制成具有特色的服装。

说起演出,我们去过乡村的集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为大家表演打夯歌,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观看;我们也走进过学校,给孩子们讲述打夯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他们亲身体验打夯的乐趣,希望能在他们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还登上过当地的文化舞台,与其他艺术团队一起交流切磋,展示打夯歌的独特魅力。

从2000年起,我带着大家先后在各地展演了20多次。到现在,我已经收了35个徒弟,就盼着能把这门技艺多传些人。可现在愿意参与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是像我这样上了岁数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对打夯歌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缺乏兴趣。

有时候我就在想,这打夯歌可不能在我们这辈断了啊!为了吸引年轻人,我们也在不断创新,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打夯歌中,让它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还利用互联网平台,拍摄打夯歌的表演视频发布到网上,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

现在,我们也在想各种办法让打夯歌传承下去。很多人提议和丹噶尔古城的活动结合起来,我觉得这主意不错。要是能在古城里表演,借助古城的文化氛围和游客流量,肯定能吸引更多人关注。还有人说可以在节假日,像五一这种时候多安排演出,人多热闹,也能让更多人了解打夯歌。我们还准备与当地的文化机构合作,举办打夯歌文化节,邀请各地的打夯歌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交流和传承这门艺术。

打夯歌的歌词也在随着时代变化。以前的歌词大多是围绕着盖房、劳动等活动,现在这种劳动已经越来越少了,已经没有多少人会这个了,为了咱们这个打夯歌发展得更好,我们也会加入一些新元素,让它更贴近生活。比如我们会唱“感谢党的政策好,乡村振兴有力量”,表达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虽然现在面临着不少困难,但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打夯歌一定能继续传唱下去,让更多人听到我们劳动人民的声音。

文/王姚鑫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