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同仁:隆务河畔的“六尺巷”
发布时间:2025-04-24 14:19: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阳光和煦,微风轻拂。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隆务镇加毛村的广场上,阳光洒在新落成的“新时代同仁‘六尺巷’”主题碑上,熠熠生辉。一旁则是详细记录此次邻里纠纷化解过程的碑文。碑文上篆刻的“墙让三尺又何妨,心宽自有六尺巷”字样格外醒目,仿佛在诉说着邻里和谐、互敬礼让的深刻道理。
在广场的一角,几位村民正围坐在一起,轻声讨论着主题碑的意义。“这碑立在这里,时刻提醒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啊。”一位年长的村民感慨道。广场上,孩子们在碑前嬉戏玩耍,他们的欢声笑语与村民们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这一刻,同仁市不仅续写了“六尺巷”的故事,更开启了基层治理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那么,同仁“六尺巷”的故事从何而来?
原来,在2024年11月,加毛村三户村民因宅基地纠纷陷入僵局,矛盾因一根电线杆作为两家宅基地分界问题而起,一家要求移除电杆,另外两家要求栽立电杆,大家互不相让。同仁市隆务镇党委、镇政府得知后,创新运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带着大家学习古代“六尺巷”邻里相让的故事,党员干部带头讲理释法,以党建凝聚合力;西北能源监管局、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及时介入,积极上门化解矛盾,供电公司主动改迁线路,三户村民各退一步,相互谅解,握手言和,最终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当时我们家觉得特别委屈,但听了‘六尺巷’的故事后,觉得古人尚且能如此礼让,我们为什么不能呢?”其中一户村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句古诗在同仁市隆务镇加毛村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在基层治理中,法治的刚性约束要和德治的柔性引导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若以“礼让”相安而居,能够心平气和地进行协商,进而不得寸进尺,退而不委曲求全,那么很多矛盾纠纷就能够得到圆满解决。同仁市将“六尺巷”的精神内核,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创造了“党委引领、政府主导、监管发力、企业配合、群众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方法,形成了“同仁同心,服务为民”的好经验。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毕红卫表示,我们率先在同仁市打造供电服务“党建引领未诉先办先行区”模式,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内化为民族大团结的“连心桥”,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电网智慧。
“西北能源监管局立足职能精准指导,省电力公司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担责,市供电公司以‘未诉先办’的理念提前介入,同仁市政府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大家握指成拳,共同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不仅是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典范,更是政企协同、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事实充分证明,只要政企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就能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黄南州委常委、同仁市市委书记何杰表示。
“六尺巷”故事所蕴含的互敬礼让、和谐包容精神,在这里成为解决矛盾的有力武器。同时,这也与“枫桥经验”不谋而合,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从一纸书换六尺巷,到多方联动解纠纷,这份跨越时空的“礼让智慧”,正化作同仁市基层治理的“金钥匙”,解锁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新篇章。未来,“新时代同仁‘六尺巷’”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以更生动的实践、更温暖的笔触,描绘出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绚丽图景,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同仁智慧。
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市委宣传部供稿供图 王振宇 孙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