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青海都兰:沙海生金,奏响生态经济“协奏曲”

发布时间:2025-04-27 14:38: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柴达木盆地广袤的沙漠中,呼啸的风沙曾是这片土地的主宰。然而,近年来,一场“绿色革命”悄然兴起,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凭借肉苁蓉产业,实现了从荒芜沙地到“绿色宝库”的华丽转身,书写着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动人篇章。

大漠拓荒,种下绿色“致富种”

都兰县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南隅,这里降水量稀少,年均降水量仅179.1毫米左右,日照时间却极为漫长,长达3070小时,昼夜温差达到15-20℃。极端的自然条件,虽不利于多数作物生长,却为肉苁蓉的繁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肉苁蓉,这种寄生在沙漠树木梭梭根部的珍稀中药材,素有“沙漠人参”的美誉,具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保护肝脏及抗疲劳等功效。为开启肉苁蓉产业发展之路,都兰县从种植环节入手,青海道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成立了青海省首家“高原生态沙产业研发中心”,同时参与青海省科技厅、海西州科技局沙生中药材重点研发和转化计划的科技攻关工作,取得相关专利15项,取得科技成果3项。经过多年努力,肉苁蓉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2.1万亩、年产肉苁蓉180余吨,产值达到1260万元,为致力于成为青藏高原优质沙生中药材倡领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沙海生金,激活产业“新引擎”

肉苁蓉产业的发展,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从土地流转层面看,科尔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肉苁蓉,带动农户增收,受益农户达103户,户均增收2600元。在劳动力就业方面,肉苁蓉种植、采挖以及加工季节,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在种植和采挖的两个多月时间里,科尔村每户村民平均能获得2万元左右的收入。随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对人工的需求不断增加,除了季节性用工,日常管理、技术维护等长期岗位也在增多,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就业,收入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绿染荒漠,绘就生态“新画卷”

在发展肉苁蓉产业的进程中,都兰县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的理念。由于肉苁蓉依赖梭梭寄生生长,大规模种植肉苁蓉必然伴随着梭梭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梭梭根系异常发达,能深深扎根地下十几米,是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被誉为“沙漠卫士”。近年来通过持续推进梭梭植物的种植,全县沙生植被覆盖率较产业发展初期有了明显提升,曾经频繁肆虐的风沙天气明显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走进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梭梭林郁郁葱葱,曾经的荒漠正逐渐被绿色覆盖,野兔、沙狐等野生动物的踪迹也日益常见,生态系统正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塑造品牌,激活发展“新动能”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想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品牌建设是关键一环。都兰县联合当地龙头企业,积极探索挖掘肉苁蓉“沙漠人参”“仿野生种植”等特色亮点,依托“神奇柴达木”区域公用品牌,统一品牌标识和包装,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青洽会、农畜产品推介会,借助展会平台展示都兰肉苁蓉的品质和优势,提升产品知名度。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宣传推广,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向消费者介绍肉苁蓉的种植过程、药用价值和食用方法,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关注。目前已有“仧养”、“樽蓉”、“沃苏格”3个系列品牌产品,开发出肉苁蓉鲜干片、枸杞肉苁蓉膏、肉苁蓉咖啡、肉苁蓉酒、肉苁蓉菊花茶、奶茶、沙棘肉苁蓉原浆等保健品、食品等6种多元化的深加工产品,受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和欢迎。

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