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风采

青海西宁:团结社区团结情

发布时间:2025-04-27 16:38: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4月的高原古城,春意渐浓,绿意盎然,处处充满了蓬勃生机。

4月22日,笔者来到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清真巷街道办事处团结社区时,社区党委书记兼社区主任马燕正在调解一起物业和业主发生的纠纷。“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马燕额头上沁出了细密的汗珠,气喘吁吁地说,“经过两天的调解,双方终于和好了。”

坐下后,马燕倒了一杯水却没有喝一口,就开始给我们介绍社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情况,看得出来,她对社区的工作掌握的很全面,介绍的也很详细。

“我们社区共有4911户,总人口为11563人。汉族、回族、藏族、撒拉族、东乡族、土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一起生活在这里,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马燕笑着说。

近年来,团结社区突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形成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体系。

“社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调动辖区物业公司、业委会、共驻单位等多方资源,搭建‘石榴籽邻里互助会’议事平台,通过‘书记接诊室’、党群议事会、居民议事会、等与群众面对面‘唠家常’‘想对策’,进行现场集中‘会诊’,积极回应群众所思所盼,协调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严格落实‘有诉必应马上办’群众诉求办理工作‘一把手’责任制,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升服务共育基层治理‘团结花’。”马燕说。

走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编织培训班培训老师李成梅正在教女性学员编织手工花,她们用巧手编织的花朵、装饰品非常漂亮。“我们这里不分民族,只要你想学习,想给家庭多一份收入,我们就欢迎,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帮助50余名学员实现就业。”李成梅说。“不光这些,不同民族的群众在一起学习,交流,加深了彼此的感情,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马燕接过话茬说。

一起过节,一起表演节目;互相帮助邻居接送孩子;日常谁家暖气不热帮忙看看;为失独老人送上暖心问候……在团结社区处处涌现着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生动画面。

冶玉英今年66岁,身患重病,每个月都要到门诊做透析,日常的看病单子给她增加了不小的负担。“我们在走访中发现这个问题后,复印资料、票据整理上报等工作都由我们社区的‘石榴籽’帮办代办服务队的志愿者完成。”马燕说。

冶玉英一家之前住在下南关街的自建房,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变成危房。2019年,社区为她申请了50多平方米的公租房,同时,还帮她申请了低保和临时救助。“谢谢社区的领导对我们的关心,他们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冶玉英眼含热泪。

“去年,我们为民办实事的大事21件,主要涉及修路、安装充电桩等,小事200余件,给群众带去党和政府的温暖。”马燕介绍。

团结社区党委发挥社区“石榴籽”邻里互助会作用,摸排了解辖区各族低收入群体的经营需求,提供各类保障服务,临时增设303处经营摊位,免费为200多户低收入群体提供摊位,累计带动654人解决就业问题。

通过“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会同网信、城管、市监、公安、交警、消防、民政、市政等部门,发动辖区党员、网格员、楼栋长、巷道长、“红袖标”队伍等人员,围绕市场秩序维护、食品卫生安全、燃气规范使用、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开展排查,合力助燃城市发展“烟火气”。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精准对接各族群众需求,真正让各族居民走出来、街区商业旺起来,推动流量变留量、食客变游客、美食变美景,以经济发展新动能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在居民间架起了连心桥。现在,邻里之间相处融洽、生活和睦,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已经成为社区的时代风尚。”马燕说。

近年来,团结社区党委以创建“石榴籽家园”为目标,通过讲我们身边的榜样,让大家知典型、学典型,形成孝老爱幼、团结和谐的良好风气。社区先后招募汉族、回族、藏族共22名政策宣讲员成立“一家亲”宣讲团,宣讲近40年社会、经济、民生发生的变化。同时,组织志愿者跟随宣讲团开展服务,聚焦“帮办代办”,组织社区干部、网格员、在职党员成立“红马甲帮办代办志愿服务队”为孤寡孤独、行动不便的群众办理各项业务,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为辖区群众特别是对老年人、低保户、贫困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帮办代办低保审核、高龄补贴审核、公租房办理跑腿等业务,为群众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

“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工作,是我们干在日常、抓在经常的工作,选树典型,用身边的榜样,宣传民族团结,让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团结、相互学习,只要我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出力,幸福才会绵绵流长。”马燕说。

文/尹耀增 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团结社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