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青海湟源:“三大路径”探索高原古城文脉传承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4-29 16:30: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锚定“湟水上游生态强县”目标,统筹“一地”“高地”互促与“四地”“一芯一环多带”联动,以“唐蕃古道·日月湟源”品牌为引领,系统推进生态保护、文脉传承与旅游升级。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与城市活力提升双赢,为高原县域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实践范式。

image.png

以“渐进式、微更新”夯实文化品牌根基,延续历史文脉。湟源县立足古城保护与文脉传承,以“小切口、微改造”激活文化品牌内核,构建名城申报的“硬支撑”。规划引领,织密保护网络,编制《丹噶尔古城城市设计》等专项规划,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完成迎春门广场、茶马互市文化广场等12项微更新工程,新增公共空间1万平方米,实现“留形、留魂、留生活”的有机更新。古建焕新,活化历史场景:修缮朱绣故居、李耀庭故宅等历史建筑,植入非遗工坊、文化展馆等功能;投资3200万元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解决“空中蜘蛛网”问题,采用微型顶管技术完成古城电力、通信管线入地,实现“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实施燃气入户、管网改造等民生工程,打造“见历史、见烟火”的活态古城。院落赋能,培育品牌载体:摒弃大拆大建,推出“一院一品”计划,盘活24处古城院落,引入河湟皮影、湟源陈醋酿造等非遗业态,保留原有街巷尺度与建筑肌理,原真性保护率达95%,形成“院落经济+文化体验”融合模式,为文化品牌矩阵提供实体支撑。  

以“走街串巷+中心统筹+专班护航+国企运营”创新机制,赋能品牌矩阵建设。湟源县通过机制改革与资源整合,构建文化品牌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走街串巷,脚步为亲。以“小尺度、渐进式”的微更新理念为指导,由县领导亲自挂帅,以上率下,以沉浸式“走议会”调研为基调,通过居民访谈、走街串巷、实地踏勘等方式,在小巷寻“症结”、论“发展”、储“项目”、争“落实”,打通主街区与巷道间的隔阂,推进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蹚出“丹城宿集”活化新路径。中心统筹,凝聚合力:成立丹噶尔保护发展中心,建立“五定”推进机制(定时限、定单位、定目标、定责任人、定县级包保领导),梳理“百项动态清单”,统筹推进申报与保护工作;出台《湟源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保护范围、责任主体及奖惩措施,联动住建、文旅、发改、自然资源等多部门,完成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管理等5项制度体系建设,夯实品牌建设制度基础。专班护航:成立由住建、文旅、自然资源等部门共同组建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班,定期协调解决规划审批、资金筹措等难题。国企运营,激活动能:组建湟源丹青文旅集团,引入南京历保集团专业团队,制定《古城文旅业态策划方案》,以“招商图谱”精准引入本土非遗、手工艺等资源,打造“日月臻品”特色展销馆、茶马古道主题夜市,形成“政府保底线、市场提品质”的运营模式。数字赋能,扩大声量:通过“湟源融媒”“湟源文化旅游体育”等宣传平台,推出“山宗水源大美青海”“非遗过大年”“唐蕃古道·日月湟源”“湟源社火薪火相传,带你领略非遗魅力”等专题报道,联动西北五省“花儿”演唱会线上直播,单场吸引超10万人次观看,推动文化品牌从“在地化”向“全域化”辐射。

以文化品牌矩阵激活名城底蕴,凝聚申报共识。聚焦“文化铸魂、节庆聚力”,打造“一核多维”品牌活动体系,推动历史文化从“资源”向“名片”转化。非遗IP矩阵:以国家级非遗“湟源排灯”为核心,创新“排灯+节庆”“排灯+文创”模式,举办“双宁双灯展”,开发家居式排灯、光影互动装置,构建“展演-消费-体验”全链条;联动河湟皮影、湟源皮绣、剪纸等非遗,推出“非遗进万家”巡展,形成品牌叠加效应。节庆引力引擎:丹噶尔腊八节融合万人品粥、排灯文化展演、市井情景剧,单日吸引2.2万人次,获央视专题报道,打造“中国最暖冬日IP”;西北五省区花儿会设古城分会场,带动县域酒店入住率提升40%,实现“文化流量”向“经济增量”跃升。跨界融合品牌:推出“喜迎公主”沉浸式实景剧、夜游丹噶尔古城等项目,与南京共建“双城文化走廊”,举办“寻脉金陵·遇见丹噶尔”主题展,以文化共鸣强化申报共识。

立足新起点,湟源县将持续深化“保护-活化-共生”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一是创新活化路径,以“日月臻品”区域公用品牌为纽带,拓“非遗IP+文旅消费”新场景,打造“丹城宿集”康养民宿、游客综合服务中心等5个标杆项目;二是构建协同机制,深化与南京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对口协作,牵手陕西文物院,共建跨区域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实验室,创新“专家智库+社区营造+社会资本”的遗产保护共同体模式。通过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申创的“湟源样板”,探索形成西部欠发达地区“以文脉传承驱动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高原古城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方案。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