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文化

【传承人话非遗】陈海峰:酥脆酸辣里的匠心传承

发布时间:2025-04-29 16:12:1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开栏的话:在历史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光辉。我们开设“传承人话非遗”栏目,邀请非遗传承人亲口讲述那些传承千年的技艺与故事,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现状及未来发展。

在这里,您将聆听传承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他们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了解非遗传承的酸甜苦辣,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青海湟源,金黄酥脆、酸辣适口的湟源酸辣里脊,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匠心。它曾是宴席上的“头盘”,如今脱胎于“老八盘”独立成菜,风行河湟。

青海湟源酸辣里脊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海峰

湟源酸辣里脊这道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那时物资匮乏,祖先为了能让一盘肉菜满足一家人的口腹之需,将猪里脊肉裹上面粉油炸增香,再以酸辣汤汁烩煮,既让有限的食材显得丰盛,又锁住了肉质的鲜嫩。这一巧思不仅让菜肴更丰盛,更在时光流转中演变为“青海老八盘”宴席的头盘,成为宴客的“开席吉利菜”。

“青海老八盘”是河湟地区传统宴席的集大成者,以八道主菜象征圆满吉祥。酸辣里脊因“里脊”谐音“利吉”,被选为宴席头盘,寓意“开门见喜”。老一代青海人认为,要看一家饭店“青海老八盘”做得咋样,首先就得看它的酸辣里脊味道好不好。2018年,湟源酸辣里脊入选西宁市非遗名录;2023年,它更上一层楼,跻身青海省非遗名录,成为湟源文化的一张烫金名片。

“三分食材,七分手艺”,酸辣里脊的奥妙,藏在每一道工序的细微处。首先要选猪里脊最嫩的中段,仔细去掉肥肉和筋膜,只留精瘦肉;用酱料腌好后,裹上当地特产的豌豆淀粉调成的面糊,分三次油炸:第一次炸定型,第二次炸得更酥,最后快速炸出金黄脆壳;同时用湟源陈醋和辣椒加香料熬成汤汁,等到上桌前把滚烫的汤汁浇到刚炸好的里脊上,立刻发出“滋滋”的响声,热气带着醋香辣味冲出来,香气扑鼻。

16岁那年,我进入湟源饭店当学徒。师傅常说:“做菜如做人,功夫要扎实。”从选肉、裹粉、油炸到调汁,每一道工序他都手把手教我。炸里脊讲究火候,油温高了易焦,低了不脆;调汁需酸辣平衡,多一分则呛,少一分则寡。这些技艺看似简单,却需数年磨炼才能掌握精髓。

如今,我成了师傅,却面临新困境:年轻人怕苦,不愿学厨。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手艺,我们与湟源职业技术学校合作,让学生来我们的后厨实训。我每月也会去学校为他们上课,传授酸辣里脊做法精髓,为他们讲述其中的文化内涵。看着年轻学子们认真记录配方、反复练习炸制手法,我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

近年来,湟源县政府多次组织我们参加非遗展会、厨艺交流会,为我们提供外出学习与宣传的机会。每次参展,我都会提前备好炸里脊和调好的汤汁,装在保温桶里带到现场。每年西宁非遗展会上,我的展位前总是排起长队。当食客们咬下酥脆的里脊,发出“咔嚓”的声响时,我总忍不住自豪——这声音,是湟源里脊的“身份标识”。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虽带出五名徒弟,他们已能独当一面,都在大饭店做主厨了,但更广阔的市场却面临隐忧。酸辣里脊火了,烦恼也随之而来。外地餐馆跟风模仿,却偷工减料失了正宗风味。曾有食客抱怨:“酸辣里脊不过如此!”这话让我心痛——若不正本清源,百年招牌恐将蒙尘。

基于此,我有个愿望,建一座非遗工坊,将酸辣里脊产业化,让它走出厨房,走进千家万户。我坚持,即便做成商品,也严格坚守传统工艺,保留着酸辣里脊那口“离了湟源就变味”的原汁原味。唯有如此,这门手艺才能真正养活自己,让更多人尝到“舌尖上的吉利”。

酸辣里脊的“里脊”二字,倒过来便是“吉利”,它不仅是道菜,更是湟源人逆境求生的智慧、待客以诚的情义、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作为传承人,我愿用精益求精的匠心守护这份酥脆,让酸辣滋味代代相传,让“吉利”的寓意永续绵长。

文/朱炜明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