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文化

【传承人话非遗】张世全:在传承中点亮岁月之光

发布时间:2025-05-06 16:56:4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开栏的话:在时光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光芒。我们开设“传承人话非遗”栏目,让非遗传承人成为主角,亲口讲述那些传承千年、百年的技艺与故事,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在这里,聆听传承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传承人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了解非遗传承的酸甜苦辣,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湟源这片土地,处处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湟源排灯,就像一部生动的史书,承载着无数湟源人的记忆与情感,它不仅是一门传统工艺,更是湟源历史文化的鲜活见证者。

青海湟源排灯省级非遗传承人:张世全

原来我一直对湟源排灯了解的不多,直到2003年,为了更好地把这门艺术传下去,湟源县相关部门组织专家、民间艺人对传统排灯进行艺术革新。工艺美术行当出身的我,有幸在湟源县文化馆的邀请下,第一次接触并参与到湟源排灯的制作和研发工作。这一次的接触,让我对这项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以后,湟源排灯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我渐渐被它吸引。后来,我通过湟源县文化馆“牵线”,拜湟源排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增贵先生为师,开始系统的学习排灯制作技艺。

2024年12月,被命名为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湟源排灯)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作为非遗传承人的我,也肩负起这份责任与担当,不断大胆创新、精心设计,努力推动湟源排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些年,湟源排灯也取得了不少成绩。2023年10月8日、2025年1月18日,中国灯彩博物馆先后收藏《落地灯》《壁挂灯》《吉祥鼓》《古典灯》《扇面灯》共五件排灯作品,这让我很骄傲。

2024年,经县文体旅游局推荐,我携排灯作品很荣幸的参加了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年“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同年,受邀参加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主办的2025年“非遗贺新春—点亮中国灯”全国主会场活动,我的排灯作品《扇面灯》《古典灯》也亮相主会场,极大提升了湟源排灯的知名度。

湟源排灯的历史,最早能追溯到清代。当时,湟源作为茶马互市的关键枢纽,商业活动十分繁荣。为了吸引来往商客,人们便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排灯。起初的排灯,框架是用木头打造的,匠人们在上面精心雕刻各种精美的图案,有象征吉祥如意的花鸟鱼虫,还有展现民间传奇故事的精彩场景。那时用灯泡照明,画面全靠手工绘制,虽然整体工艺还比较质朴,但每到夜晚,那星星点点的灯光,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光亮和温暖,也点亮了湟源的夜空。

为了让湟源排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创新传承方式。在制作内容上,除了保留传统图案,我们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比如展现湟源的新风貌、现代生活场景等,让排灯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在形式上,我们尝试将排灯与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打造出极具观赏性的表演节目。

同时,我们也充分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进行推广。通过在抖音等平台拍摄发布制作排灯的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排灯的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还与学校合作,开展排灯制作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接触和了解这门传统技艺,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我始终坚信,湟源排灯是湟源人民智慧的结晶,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持续创新传承方式,湟源排灯一定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全世界都领略到它的美。

文/王姚鑫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