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都兰:巾帼先锋展风采 多元路径助增收
发布时间:2025-05-07 15:37:4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的广袤土地上,一批巾帼先锋以智慧与担当,结合文化传承、技能培训、市场开拓、产业发展等方面工作,探索多元化的致富路径,带领群众增收兴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书写了新时代女性助力共同富裕的生动篇章。
产业焕新,沃土生金深耕特色经济
全国三八红旗手徐树菊紧跟市场需求,依托自己创办的都兰昌辉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结合地域特色调整产业方向,试种藜麦并打开了销售市场,扭亏为盈,并为村民分红。
在县农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徐树菊通过推行“政府引导+党支部提议+合作社帮扶+农户参与”的经营模式,带领香日德镇柴兴村村民积极打造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产业链,争取到浙江援青资金20万元,大胆尝试在高原瀚海之地种植杭白菊80亩,带动50名妇女就近就业,年收益达8.25万元,通过合作社分红,为127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400元。
劳务闯路,四海为帆拓宽致富路径
全省三八红旗手标兵才项吉勇于打破传统就业观念的禁锢,帮助群众对接外部市场,拓宽增收渠道,积极动员热水乡赛什堂村村民“闯出去”,从在县内矿场务工到赴大柴旦、格尔木、拉萨等地参与青藏铁路周边设施建设,每年带动近20名村民外出务工,村民日收入突破200元,年收入从过去种地的1万元跃升至5万元,村民通过外出务工累计创收超400万元。部分务工者将积蓄投入家乡种植养殖合作社,形成“走出去挣钱,带回来发展”的良性循环,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文化织锦,薪火淬炼绣出产业新篇
德都蒙古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徐艳青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独特价值,每年组织困境妇女140余人参加刺绣技艺培训,培训上岗率达95%,推动非遗文化转化为增收引擎。她成立永呼日文化服饰有限公司,挖掘本土文化资源,通过产业化、市场化运作,既传承保护非遗刺绣技艺,又为妇女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通过“企业+农牧户”模式累计吸纳80余名困境妇女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6万元。
同时,在徐艳青的带领下,公司已发展成为海西地区较具规模的民族服装加工基地之一,成为省州县妇女手工制品示范基地、都兰蒙古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收益双赢。
教育筑基,匠心破茧点亮巾帼梦想
全国妇联系统优秀劳动模范乌云白力格凭着对妇女工作的执着精神,主动帮助牧区妇女走向社会,通过勤劳的双手增收致富。近年来,她多次邀请省内外专业技术人员为巴隆乡妇女群众开展奶制品加工、毯绣等技能培训,并将妇女群众制作的产品通过109国道物流经济服务区“司机之家”外销,累计帮助160余名妇女实现灵活就业,有效破解妇女就业瓶颈。
同时,乌云白力格深知教育对于脱贫致富的重要性,了解到许多牧民家庭难以承担适龄儿童学前教育的负担,便自筹资金创办巴隆乡首家牧区幼儿园,解决了40名农牧区儿童就近入学问题,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贡献了力量。
她们的事迹,是妇女群众带动增收致富的缩影,在她们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妇女群众以市场思维盘活资源,以长远眼光打破禁锢,推动传统与现代结合、产业与公益结合、技能与市场结合、个人奋斗与集体发展结合,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半边天”力量。
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