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话非遗】李梅:汉藏交融的诗意回响
发布时间:2025-05-08 16:41:2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开栏的话:在历史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光辉。我们开设“传承人话非遗”栏目,邀请非遗传承人亲口讲述那些传承千年的技艺与故事,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现状及未来发展。
在这里,您将聆听传承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他们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了解非遗传承的酸甜苦辣,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花儿”,是西北高原上最动人的歌谣。在青海湟源,这片汉藏文化交融的土地上,日月山花儿会如同一朵扎根千年的雪莲,以悠扬的旋律和即兴的唱词,吟唱着生活的悲欢、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壮美。
青海湟源日月山花儿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梅
我的童年记忆里,始终萦绕着“花儿”的旋律。四五岁时,姐姐们带着我去田间除草,她们一边劳作一边唱“花儿”,那高亢婉转的调子让我听得入神。母亲是乡里有名的好嗓子,每逢搬牧场或端午“浪河滩”,她总会亮开嗓子,歌声在山谷间回荡。那时的我虽不敢开口,却早已将“花儿”的韵律刻进了心里。
真正与“花儿”结缘是在2004年。那年六月初六,湟源县日月乡克素尔村举办花儿会,姐姐们推着我上了台。第一次面对观众,我紧张得手心冒汗,但一开口,熟悉的调子便自然地流淌出来。没想到,我竟拿了奖。后来在“恩泽杯”花儿赛上夺得一等奖,更让我坚信祖辈传下日月山花儿会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自己的好嗓音,一定要好好利用起来。
追溯湟源县日月山花儿会的历史渊源,就不能不提湟源县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湟源县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壤的日月山北麓,境内有汉、回、土、藏、蒙古等
多个民族。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湟源日月山花儿会独特的表现形式。
“花儿”的“令”是骨,词是魂。曲调固定,歌词却可即兴创作。“花儿”里有唱词:“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哈由不得自家。”“不唱个花儿哈咋黑哩(等到天黑),尕心儿里颇烦者(很烦恼)累哩。”受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人们需要像“花儿”这种调子较高、歌声悠扬的音乐形式来抒发心中的情感。男女爱情、日常生活、家里来客、田间劳作,甚至新时代的政策,都能被编进“花儿”里。所用的唱词一般都是本地方言中常用的口语音节或惯用词语,使湟源的“花儿”更加生动活泼了。
“花儿”讲究“以情带声”,既要嗓子亮,更要唱出生活的滋味,如《拔草令》,唱的是农民劳作的艰辛,台下听哭的老太太不在少数;而《南乡令》里又融入了藏族的悠长韵味,这是湟源独有的文化交融。
近年来,湟源县以花儿会为纽带,邀请外地歌手交流,将传统曲目搬上旅游节、网络平台。以前只在河滩唱,现在不仅能去周边县(区),还能上电视节目。湟源的民间“花儿”歌手很多,他们唱得动人,却少有机会登台。我觉得最好的传承,还是田间地头、舞台上下人人开口。
如今我也带了不少学生,传承我们这个艺术瑰宝。我不识字,教不了乐理,但他们谁的气息不稳、音调偏了,我一听便知。我常鼓励学生:“有比赛就去,舞台会告诉你哪里不足。”我总对学生说,唱花儿不能闭门造车,得多听别人唱。每次比赛结束,我会反复琢磨评委的点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在平时的生活,我也经常哼唱这些曲调。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我的小外甥刚上小学,也能哼几句《雪白的鸽子》了。这让我倍感欣慰:娃娃们从小耳濡目染,“花儿”的根就断不了。
这些年,有人尝试对“花儿”创新,改成流行歌曲,我也支持。年轻人爱新鲜,我们就用“摇滚花儿”,外地歌手来交流,我们敞开胸怀,互相学习。但创新得守住根——“花儿”的“令”不能丢,即兴创作的魂不能改。就像唱“花儿”改编的快节奏歌曲,如果你基本功不扎实,连气都换不上哩。
“花儿”是山间的风,是流淌的诗。它不需要乐谱,节拍早已融进我们的血脉。只要有人开口唱,“花儿”的曲调就不会断。2023年湟源日月山花儿会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日月山花儿会的舞台更大了。我期待着,湟源的“花儿”从日月山出发,让更多人听见草原上驰骋的歌声,感受汉藏文化碰撞的火花。
文/朱炜明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