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祁连:异地借牧架起“连心桥”结下“兄弟情”
发布时间:2025-05-14 12:08: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祁连山下有一群特殊的牛羊,它们会在每年10月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大草原去隔壁甘肃省张掖市的农田里“做客”,享受5个多月的“冬季假期”,再于次年3月份回到祁连山草原,这种特殊的放牧方式被称为“飞地借牧”。
近年来,祁连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探索甘青两地产业发展联合的新模式,大力发展以飞地养殖、飞地饲草、飞地借牧为主的“飞地经济”。
合作交流架起了甘肃省张掖市、青海省祁连县两地的“连心桥”,互利共赢结下了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兄弟情”,逐步形成甘青两地经济相依、文化相融、情谊相通的新局面,有形有感有效擦亮了“祁连山下石榴红”的靓丽名片。
从2017年以来,祁连县深入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从起初的“放牧养殖+舍饲养殖”模式,逐步升级为“放牧养殖+舍饲养殖+借牧养殖”的养殖方式,并积极倡导各族群众参与到其中,现如今,祁连县的7个乡镇的各族群众都陆续参与到借牧养殖的模式,参与户数逐年递增。
据了解,2024年祁连县外出借牧群众共392户,借牧牲畜达到15.7万头,借牧时间为当年十月至次年三月。借牧秸秆地面积22.79万亩,异地借牧模式不仅促进了草原生态的恢复和改善,还推动了甘青两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
异地借牧丰收回乡,回乡牧草依旧丰茂。祁连县通过异地借牧进一步保护了祁连山草原生态环境,切实减轻了草原承载压力,实现了草畜平衡,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也为探索“天然放牧+舍饲养殖+异地放牧”新养殖模式积累了经验。
健全科学支撑体系 提高要素保障“实效性”
每年10月中旬左右,祁连县各乡镇农牧民群众纷纷到张掖市,民乐县、临泽县等地购买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地,在那里开始一冬的异地借牧。这样的生产方式,他们已经从事好多年了。
甘肃相较祁连山区气候温和,可确保幼畜成活率,且苜蓿、燕麦草和玉米秸秆营养好,能确保牲畜保膘,成畜保活率及羔羊成活率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河西走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他们在借牧放牧时及时出售羔羊等活畜,增加了收入。
在借牧期间,祁连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高度重视异地借牧群众牛羊疫病的防控工作,县农牧部门与牧民建立了“专人专管”机制,全程为借牧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定期不定期下派专业技术人员赴借牧点开展紧急免疫接种和动物疫病诊疗等服务活动,全力保障牧户牛羊牲畜的安全。在搬迁返回的时候,按照省农业农村厅拨发的疫苗和物资,在转场前做好加强免疫工作,坚决做到出发前检疫和落地衔接服务“双跟进”,有效防止回到牧场以后重大动物疫病的传播。
坚持为民服务宗旨 增强各族群众“幸福感”
对于青海的牧民们来说,异地借牧可以大幅降低饲养成本,同时相较于祁连县的高原牧场,张掖市甘州区的温度更适宜,更加适合牲畜生存。祁连县的草场也能获得长达五个月的休牧期,有利于提升植被覆盖率。而对于甘肃的农民来说,出租农场不仅节省了处理秸秆的开销,还得到了地租收入,牛羊的粪便留在田里,又能增加土地肥力,实现了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的双赢目标。
由于春耕生产的原因,借牧群众也将载畜回乡放牧。大多数牧民已经陆续赶着牛羊返回到了祁连,开始了新一轮放牧。
去年11月,普加带着自家70多头牛和700多只羊来到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开始异地借牧。
“在甘肃,牛羊可以吃田地里剩下的秸秆过冬饲养,降低了将近50%的开销,在自家牧场上养的话开支将近到三十六七万块钱,在甘肃这边租了一块玉米地以后,成本就降低了一半,包括来回车费的话,十八万块钱基本上一个冬天就过去了。”聊天时,普加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加强交往交流交融 结下民族团结“兄弟情”
在探索推行异地借牧发展模式中,甘青两地农牧民在你来我往中结为“羊亲家”,逐步形成经济相依、文化相融、情谊相通的新局面,实现跨区资源互补、草畜联动、合作共赢和交往交流交融。同时,成立飞地协会,统筹各方资源形成“抱团发展”模式,不断形成统一经营、统一(种)养殖、统一防疫、统一出栏、统一销售模式,发挥飞地养殖整体合力,着力培育形成统一的价格商议及市场营销机制。
甘肃省民乐县六坝镇畜牧兽医站站长钟锋雁与祁连县藏族牧民卡拉已经成为了“好朋友”“羊亲家”,他说,“我们现在都成了朋友了,他们有啥问题,有啥不熟悉的,对于我们有啥要求,我们百分之百的帮助,及时帮他们解决困难。”
通过甘青两地合作共赢和交往交流,进一步提高两地各族群众经济收入,更加巩固了甘青睦邻友好关系,架起了甘青两地的“连心桥”,结下了民族团结的“兄弟情”。
文图/尹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