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古韵遗风间,非遗绽芳华
发布时间:2025-05-14 17:12:0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五月的日月山刚褪去春雪的素纱,湟水河裹着祁连的风穿城而过,在丹噶尔古城的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光。这里便青海省西宁市的湟源县,黄河上游的文化驿站,非遗传承的活态博物馆。近年来,湟源县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建立多重保护机制、多维传承机制、多招宣传机制、多元利用机制,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径,持续激发民族文化新活力。
在湟水河上游生态强县的蓝图里,湟源人将文化基因深植于山河肌理。他们以“绣花功夫”破解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时代命题:截至目前,湟源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89项,包括黄河流域资源性项目110项,代表性项目79项,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
构建保护体系,制度经纬织就文化图谱
湟源县,这片位于河湟谷地的灵秀之地,其非遗保护工作恰似一场对历史文脉的深度探寻与解码之旅。
189项非遗瑰宝如繁星散落,经四级名录体系巧妙串联,化作一条璀璨夺目的文化项链。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其中110项黄河流域资源性项目,恰似文明的毛细血管,紧密连通着母亲河的文化动脉,源源不断地为湟源非遗注入深沉而磅礴的文化力量。
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内展出的排灯。湟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制度建设,无疑是守护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钢筋铁骨。《湟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正式出台,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为非遗保护工作划定了清晰且坚实的法治边界,使非遗保护工作从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据了解,该办法从非遗项目的认定、传承人的权益保障、保护资金的来源与使用,到对破坏非遗行为的惩处等方面,都进行了详尽且严谨的规定,犹如一座坚固的堡垒,全方位守护着湟源的非遗宝藏。
与此同时,数字化记录工程正有条不紊地推进。据了解,湟源县运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方式推进“文化记忆工程”湟源陈醋酿造技艺数字化记录工作的实施,真实、完整记录湟源陈醋酿造技艺传承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该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传承人李永清在展示丹噶尔皮绣作品。蔡得军摄
近年来,湟源县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立足古城保护与文脉传承,以独具匠心的“小切口、微改造”策略,巧妙激活文化品牌内核,精心构建名城申报的“硬支撑”。
在规划引领方面,湟源县不遗余力地织密保护网络。通过编制《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城市设计》等,精准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为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湟源县大力推进微更新工程,完成迎春门广场、茶马互市文化广场等12项微更新项目。
这些工程不仅新增了1万平方米的公共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古城“留形、留魂、留生活”的有机更新。如今的丹噶尔古城,每一块历经岁月打磨的砖石,都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扇古朴厚重的门扉,都如同通往历史与传承的时光隧道。漫步古城之中,人们仿佛穿越时空,与湟源的千年历史文化深情相拥。
培育传承生态,厚植非遗活态传承热土
在湟源县的非遗传承图谱中,“人”始终是最核心的要素。建强非遗传承基地、培育专业人才,不仅是技艺的物理传递,更是在构建一个让文化基因持续生长的“生态系统”。
湟源传统美食“十大碗”。受访者供图
在湟源县,非遗传承基地不是简单的场馆堆砌,而是集“传承、创新、体验”于一体的活态空间。在这里,传统技艺的传承打破了“师徒相授”的单一模式,让湟源排灯、丹噶尔皮绣等技艺的核心技法得以精准传递,确保“掌心功夫”不失真、不断代。
更重要的是,湟源县依托“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工程”,整合部门资源优势,与非遗产业公司和专业培训学校协作,举办电商营销、农家乐经营、缠花及掐丝工艺等培训班,吸引120人参加,课程围绕非遗产品设计、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内容,邀请行业顶尖人才传授前沿运营策略,启发学员深度挖掘行业特色资源,通过“前店后厂”式的培育模式,让传承人不仅能“做手艺”,更能“靠手艺吃饭”。
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让年轻人自愿接过接力棒。湟源县深谙此道,在培养传承人时,既注重“技艺打底”,更注重“情感共鸣”。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非遗体验、观摩考察等非遗交流培训活动,增进地区间非遗文化交流互鉴,全力营造非遗保护与发展的良好氛围,汇聚非遗发展合力。
湟源里脊。湟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湟源县的实践证明,非遗的生命力源自“生态”的力量:当传承基地成为技艺的“根系”,不断输送养分;当传承人成为文化的“枝干”,持续开枝散叶;当社会各界成为护持的“土壤”,提供阳光雨露,非遗便能真正融入当代生活,在掌心的接力中保持技法的纯粹,在心间的认同中实现价值的升华。
“截至目前,湟源县有非遗保护示范基地4处、非遗工坊8家、非遗企业14家;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6人。”湟源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说。
活化非遗价值,文化资源蝶变发展动能
当非遗走出深闺,需要与时代的舞台共振。湟源县的“非遗+展示”策略,是让文化瑰宝发光的镁光灯。排灯文化旅游节上,15组大型排灯在古城列队,光影交织中重现唐蕃古道的驼铃;“双宁灯会”将秦淮花灯与湟源排灯并置,让长江与黄河的文明在灯火中对话。
制作排灯。李永清摄
200余件文创产品亮相省内外展会,皮绣音乐盒流转着河湟的韵律,兔子车挂载着非遗的温度走向全国。这种展示不是简单的陈列,而是文化叙事的重构——排灯不再是节庆装饰,而是可触摸的文化IP;皮绣不再是民族服饰,而是兼具实用与审美的生活美学。
“非遗+产业”的探索推动非遗元素与民族手工艺、文化体验等产业深度融合,则是让文化遗产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关键一跃。近年来,湟源县争取排灯、“青海文化记忆工程”湟源陈醋酿造技艺数字化记录项目和湟源日月山花儿会保护经费,开展项目传承、保护、研制研发、数字化记录、宣传展示、传承培训、传习活动。探索文创产品研发工作,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推出湟源香包精品排灯、皮绣音乐盒,兔子车挂、兔子摆件等100多种文创产品,带动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通过打造秀兰民间针尖手工刺绣坊、湟源剪纸工作室、湟源日月山花儿传承基地等,鼓励和引导湟源皮绣、陈醋酿造、湟源排灯、严酿皮等项目进驻湟源县丹噶尔古城,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非遗项目研究宣传和传播利用留下了珍贵资料。
湟源县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湟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了解,湟源县通过实施“非遗+展示”策略,组织湟源排灯、湟源陈醋、丹噶尔皮绣等非遗项目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非遗展示展销活动,为非遗企业搭建销售平台,推动非遗发展,促进文旅消费。与南京牵手共同举办“双宁”灯会,第一次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秦淮花灯”和“湟源排灯”同时展现在湟源丹噶尔古城和江苏秦淮老门东,让更多游客和群众领略两地厚重的历史渊源和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历史与现代相互交融,传统与创新并驾齐驱。未来,湟源县以创新为翼,以传承为基,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在青海大地上续写更加辉煌的文化传奇……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