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观察

青海尖扎:高原村落的破茧之路

发布时间:2025-05-14 17:19: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时至立夏,走进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清清黄河水悠悠流淌,孕育着沿岸的城镇村庄。距离尖扎县城25公里的下李家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眼前这个充满活力村子,过去的发展却困难重重,青壮劳力每年像候鸟般奔赴沿海城市,将经营拉面馆作为主要就业途径。全村400多户人家,有80多家在外经营拉面馆,留下的多是老人与孩童。加之村里严重缺乏成体系的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相关人才资源稀缺,使得下李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后进村”,发展之路布满荆棘。

更深层的困境在于产业断层,村里虽有黄河灌溉的沃土,却只种着传统粮食作物;养殖业停留在家庭散养阶段,牛羊出栏量连本地市场都难以满足。“我们不缺力气,缺的是把力气变成财富的路子。”回忆起当初的那段生活,村里的老人们说。

在当时,重重困难如阴霾般笼罩着下李家村,如何破局,成为横亘在村两委面前的首要且亟待解决的任务。

“我们有劳动力,有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为什么不能自己建厂?”这个想法在村“两委”会议上激起千层浪。

为了探寻一条真正契合下李家村实际情况的产业发展路径,村两委毅然决然地肩负起引领发展的重任,带领党员代表踏上了前往广州、深圳等地的调研征程。经过充分调研和多次商讨,村两委决定在村里兴办生活办公用纸加工企业。

在多方努力和尖扎县相关部门支持下,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52万元,引进全自动生产线,采取“村民+村集体”入股的经营模式,成立青海佳欣纸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欣纸业”),短短几个月便让蓝图变为现实。

走进位于尖扎县乡村振兴产业园区的佳欣纸业的生产车间,消毒水气味混着纸浆的淡香扑面而来,几位工人在一台台机器前有条不紊的忙碌,各种纸制品有序码放在一起,等待着走向市场。

“以前放牧种田,生活水平和质量跟现在没法比。现在厂子开起来了,这辈子没想到还能在家门口当工人。”忙里“偷闲”之余,几位工人们笑着道。

据佳欣纸业生产车间负责人马热沙介绍,从卷纸、抽纸到A4办公用纸,再到纸杯、纸箱,佳欣纸业的产品线不断延伸,销售范围也扩大至西宁、黄南、海东等省内各市州县。

“我们每天的生产线都能产出20吨以上的纸品,满足了市场的广泛需求。目前,我们的部分产品已覆盖尖扎县、化降县的60多家超市,200多家餐厅。”马热沙说,预计2024年12月至2025年全年,公司营业额可达300万元。

成立一年半以来,佳欣纸业取得显著的发展成果,下李家村的村集体经济的产业版图越来越大。据了解,该公司不仅带动周边劳动力和脱贫户10余人的就业。除此之外,还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产品不仅入驻本地餐馆和政采云平台,更通过电商销往全国。

更深远的变化在村集体账户上显现,在下李家村多方探索、多种集体经济多管齐下的助力下,产业链不断延长、价值链持续提升,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20万元,年底累计分红68.46万元,惠及村民738户1915人。

求变者通,善创者行。在下李家村的示范下,尖扎县的产业振兴棋局全面落子。据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尖扎县87个村集体经济全部实现“破零”,51个村实现“一村多业”,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5%,达24586元。

夕阳西下,黄河水泛着金色的波光。在这片曾被贫困笼罩的高原土地上,产业振兴的种子已破土成林。尖扎人用行动证明:只要敢于打破“舒适圈”,黄土也能生金,山沟亦能飞出金凤凰……

文/图 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