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智库

“地月课堂”“卫星教材”就在身边

发布时间:2025-05-15 16:42:32 | 来源:湖北日报 | 作者:包东喜 田佩雯 孙凌 王理略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未来的教育会是什么模样?数字技术会给课堂、学校、车间带来哪些改变?

“智能无界,教育共生”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教育数字化成果展在武汉举行。一批来自国内中小学、高职、高校、社会开放办学的数字化教育成果纷纷亮相,让全球嘉宾为之惊叹、感佩。

作为东道主,成果展上“湖北元素”频现——敲响编钟,让声波通过技术手段在纸上呈现,悠悠古韵实现可视化;戴上AR眼镜,沉浸式感受荆楚编钟文化……武汉市育才小学智能阅读体验成果展示区吸引各国嘉宾体验;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创新研发的“5G-A智能无人机AI灾害预警平台”,为长江三峡生态屏障构建了立体化防护网络,让多国嘉宾纷纷前来“取经”。

“地月课堂”“卫星教材”

让普通人圆航天梦

几乎每一个人都有登月的愿望,航天的梦想。

戴上VR眼镜,月球车在模拟的月球地面,缓慢前行……“这是我校建成的国内首个面向月球科研基地的数实混合泛在教学平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崔勇介绍,该平台有机融合数字孪生、增强现实与智能交互技术,提出“数字教材认知建构→虚拟仿真实验初探→线下实体平台验证反馈”的数字化闭环学习新路径,突破传统航天教育时空界限,创新打造“地月课堂”,有机构建新型数字教育资源,让课堂实现了从“仰望星空”到“触摸月球”的转变,为航天强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沉浸式泛在学习新场景。

2022年2月,武大“启明星一号”发射入轨,这是全国首个以学生为主体研制的遥感卫星。为了让后续学生体验卫星的设计、制造和装配过程,武汉大学研发了“启明星一号”卫星仿真教学系统,利用虚拟仿真辅助教学。

“不到3小时,就能教会学生组装卫星。”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孟小亮介绍,学生可通过MR眼镜和操作手柄,学习如何装配高光谱和红外相机的微纳卫星,获取高质量的遥感影像,从而更好地了解卫星技术的主要工作原理。

全国开发了1100多本数字教材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而高质量的实习实训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在传统条件下,大部分实训一般做不了、做不好,也做不真、做不实,成为顽瘴痼疾。

现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装调数字仿真实训项目吸引了国内外嘉宾的眼球。

“这个项目培训学生掌握精准焊接的操控技能。”项目负责人指着大屏幕边介绍边演示,“学生通过专用软件,在左侧虚仿框编辑工艺指令,在右侧虚仿框同步呈现机械臂操作过程,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操作轨迹和执行精度,判断指令是否准确,这个操作可以反复练习。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在实训中节省近一半的时间和材料的耗损。”

眼前,随着学生将操作指令发送到仿真实训平台:待焊接产品出仓、定位、实施精准焊接,一气呵成。远在广东的一家电脑厂,实际生产线上,远程机械手臂精准焊接。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提升数字实训能力,全国开发了1100多本数字教材,生动呈现复杂技能点。

据悉,类似的数字仿真实训项目,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已有3000多个,有效解决了我国职业教育成本高、损耗高、风险高的难题,助力新型工业化、中国智造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