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贵德:乡村旅游绘就振兴多彩画卷
发布时间:2025-05-16 14:59: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五月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莫曲沟河畔的团结村在晨光中苏醒。远处的帐篷星星点点,与翠绿的麦田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这个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如今凭借“农文旅融合”模式,现了旧貌换新颜,成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生动缩影。
从贵德县城出发,驱车向南行驶21公里,即可到达团结村。一进村口,高大的古树便映入眼帘,“团结村”三个绿色大字格外醒目。走进村落,文化大院、休闲广场、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
刘志强(左)在介绍相关情况。蔡得军摄
据团结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志强介绍,团结村于2001年由贵德县瓦家良种繁育场改制而来,全村58户共238人,有汉、藏、土三个民族。近年来,团结村充分利用自身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的自然优势,将传统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在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的同时,保留生态种植,让游客既能欣赏田园风光,又能体验农事活动,感受乡村文化,挖掘出农业的多元价值,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
漫步于团结村蜿蜒的村道之上,清新整洁之感扑面而来。道路两侧各种设施齐全,房前屋后充满生机活力。高大的树木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繁茂的枝叶相互交织,为村民和过往的行人遮挡炎炎烈日。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似在低声诉说着村庄的故事。
据刘志强介绍,村里在原址上修建了群众文化广场、商业铺面,配套建设了停车场、村级污水管网、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以往“脏、乱、差”的状况,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和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干净整齐的民宿。蔡得军摄
借助乡村振兴的政策东风,团结村敏锐地察觉到闲置院落的潜在价值,将其改造成民宿。民宿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住宿场所,更成为展示乡村特色文化的窗口。通过营造宁静闲适的氛围,融入民俗体验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
晌午时分,走进陶银德家的院子,院内环境优美,花坛中的花朵争奇斗艳,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芬芳,在绿树浓荫的遮蔽下,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闲适的氛围。进入其中一间屋子,宽敞亮堂,空间开阔,布局合理,家具摆放整齐有序,让人倍感舒适惬意。
据陶银德介绍,他经营民宿已有几年时间,起初摸索时困难重重,从房间布置到服务规划都亲力亲为。随着乡村旅游兴起,凭借团结村的美景与特色,民宿生意渐入佳境。如今,他还不断创新服务,融入更多民俗体验,希望给游客带来更独特的乡村之旅。
刘志强在介绍民宿相关情况,右为陶银德。蔡得军摄
在团结村,和陶银德一样从事乡村旅游的村民还有不少。随着这些民宿的日益红火,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团结村。而团结村也凭借着民宿这一特色产业,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村民们的生活也如同那初升的朝阳,愈发灿烂美好。
在破局脱困、寻找致富路上,2013年,团结村以“企业+基地+农户”为发展模式,与青海三兄弟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打造生态旅游景区过程中,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与“美地花田农场”项目有机结合。企业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村庄提供土地资源和人力支持,并协调各方关系;农户则通过参与项目获得收益。
美地花田农场景区。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美地花田农场景区投资8600多万元,流转土地2380亩,建成集花田观光、休闲度假、青少年研学旅行、户外探险、原生态畜禽产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度假区。通过整合多种旅游元素,打造一站式旅游体验,提升了团结村乡村旅游的产业竞争力,吸引了更广泛的游客群体,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过多年发展,团结村通过政策扶持、入股分红、购置商铺、资源租赁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如今的团结村,新居传来阵阵欢笑,房前屋后绿柳成荫,条条坦途通村达户,处处鸟语花香。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达50余万元,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以上。
在团结村开展研学活动。受访者供图
在刘志强看来,打造宜居乡村,既要注重外在形象,也要提升内在品质。乡村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团结村这样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还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活面貌,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目前,我们正在正积极开展‘绿色庭院’‘最美庭院’‘清洁示范户’评选活动,不断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探索出一条新型农村基层治理的新路子。”刘志强说。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