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再出发】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深耕文旅融合沃土 绘就经济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5-20 14:47: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征程中,锚定目标、主动作为,以“挑大梁”的担当和“勇争先”的魄力,在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特色赋能等领域持续发力,加快实现产城人融合、奋力谱写新篇章。
深挖特色文化资源,筑牢非遗保护根基。城东区深入挖掘辖区特色文化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为重点工作。通过动态更新非遗文化项目及传承人名录,让非遗传承脉络更加清晰。在文化传承方面,城东区汇聚社会力量打造“西宁市城东区河湟民俗文化展览馆”“城东区文史资料研究馆”等民间博物馆,通过实物展陈、场景复原等方式,留存河湟文化记忆。同时,以“东城·非遗共富工坊”为核心,引入八门拳、景泰蓝掐丝唐卡、太阳部落藏族婚礼服饰等13项非遗项目,创新“培训+销售+就业”模式,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增收,实现“以文就业、以文富民”,让非遗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在活动创新上,城东区围绕“文在东区”品牌,策划推出“服饰秀+潮舞快闪”、路边音乐会民俗展演、四季村晚等20余项特色文旅活动。在跨界融合上,城东区加快“赛事+文旅”创新实践。在“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中,打造“微缩版下南关街”美食体验区,集中呈现20余种特色美食,将体育赛事的激情与美食文化的烟火气有机结合,吸引赛事观众与游客深度体验,实现体育、文旅的双向赋能。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立足资源禀赋,以“推陈出新、推广赋能”为导向,全方位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在产业发展上,城东区与企业深度合作,打造“鲜草节”等特色文旅活动,以节庆为纽带,培育以冬虫夏草、红黑枸杞、牛羊肉等青藏高原农畜产品为主的产销产业链。通过“外引内联”策略,积极拓展市场渠道,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和东区特色美食走出青海,实现“青货出彩”“青货出青”的目标。以“东城·非遗共富工坊”为核心引入青绣非遗共富工坊、伊莲手工编织队、河湟刺绣等特色非遗项目入驻。积极探索“文化 +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构建起“一核多极”的非遗产业集群,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促就业,以文化带动居民增收”的文化富民目标,让非遗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打造多元文旅活动,彰显文化独特魅力。围绕“文在东区”品牌,深度挖掘城东区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特色,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美食季启动仪式、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优秀节目巡演青海站城东区专场演出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的目光。结合传统节日和法定节假日,民俗展演、四季村晚、民族服饰展演等主题活动轮番上演,集中展示了城东区传统服饰、青绣、唐卡、美食等特色文化。加快“赛事 +文化”融合,在“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西宁赛城东区专场文艺演出中,将下南关美食搬到赛事现场,让观众在享受体育激情的同时,品味当地特色美食。此外,不断丰富河湟文化原创艺术,推出原创舞蹈《农闲浪山水》、花儿《东区是西宁的地方》等10余部彰显河湟特色的文艺精品,让河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借力品牌效应,创新文旅传播载体。充分利用“雪豹之都”品牌效应,在火车站广场设置5处雪豹打卡点,在中、下南关街区绘制“雪豹一家人”墙绘,让雪豹元素融入城市景观,成为独特的城市标识,推出16款雪豹主题微信表情包,并开发冰箱贴、手提袋、玩偶、扇子等文创产品。以“地道河湟·寻味城东”雪豹之都美食季为契机,联动新千国际广场开展全民KTV活动,通过“全民参与+网红引流”实现线上线下互动。组织经营业主、文旅推介官、网红达人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展“走进下南关美食街”直播活动,发布#寻味城东#、#打卡雪豹之都#等话题,吸引超百万网友“云打卡”。“城东文旅”微信公众号以内容精品化、服务便民化为目标,开设“非遗探秘”“美食地图”“活动预告”等专栏,发布非遗传承人故事、文艺作品创作幕后等深度图文,展现城东文化底蕴。同时,公众号接入旅游咨询、政民互动等功能,实现“一键查询、指尖服务”,成为市民游客了解城东文旅的重要窗口。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