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历史文化名城】青海:排灯里的湟源

发布时间:2025-05-22 15:36: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暮色四合,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丹噶尔古城的街巷被点点灯火点亮。一盏盏排灯如长龙横跨长街,木雕框架上,纱绢灯面绘着文成公主和亲的驼铃声、唐蕃古道的茶马蹄印,还有日月山下百姓捧着的哈达。光影摇曳间,这座“茶马互市”的古城仿佛被唤醒,将百年的商贸传奇与新时代的文旅图景,编织进一盏盏灯笼的褶皱里。

灯影深处,商埠旧梦

清嘉庆年间,湟源作为青藏高原的“第一站”,商贾云集。陕西、山西客商将中原牌灯带入这片土地,木架上悬挂的蜡烛招牌,最初只为招揽驼队客商。然而,丹噶尔人骨子里的精巧与浪漫,让“牌子灯”逐渐蜕变,雕刻藏式云纹的框架、融入回族几何图案的灯罩、描摹汉地神话的绢画,至道光年间,横跨街道的排灯首次亮相元宵,自此成为“环海商都”最璀璨的注脚。民国初年,700余架排灯点亮古城,纱布灯影中,藏族的经幡、蒙古族的图腾与江南的山水交融,恰似一部立体的河湟民族志。

匠心独运,非遗新生

2006年灯彩(湟源排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这座昔日边塞的“小北京”,开始以灯为介,重续文脉。老匠人杨增贵带领徒弟们将传统牌灯改为落地式,融入堆绣、皮影技艺;年轻设计师吴海成用LED灯带替代蜡烛,让排灯在高原的寒夜里依然绚丽。非遗工坊里,皮绣传承人李永清将“皮料”与宫灯绢面相遇,皮绣技艺勾勒出湟鱼洄游的轨迹,排灯不再是静态的展品,而是“可触摸的故事”,将日月山的“风吹经幡、云卷云舒”的“空灵”、丹噶尔古城“风吹檐铃、鸽鸣巷陌”的“惬意”放进灯盏,让人想起那昔日日月山下唐蕃湟源。

文旅共舞,名城新章

当排灯从节日符号升华为县城IP,湟源县正以“一芯一环多带”勾勒文旅蓝图。丹噶尔古城化身沉浸式体验场,城墙上的“丝路之光”灯展串联起唐蕃会盟的历史光影,非遗工坊溢出皮绣的针脚声,古城角落的“美食角”,游客听着藏戏品着里脊,抬头便是排灯映照的星辰。2024年,湟源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180处文物点、41处历史建筑、189项非遗被重新串联,青海明长城的烽燧与排灯的灯影遥相呼应,城隍庙的晨钟暮鼓里,非遗传承人正将“海藏咽喉”的往事绣进新的锦缎。

灯火不熄,未来可期

今日的湟源,排灯已不仅是节日时的盛景。春夏季,“双宁灯会”邀来秦淮花灯共舞,东西协作在此时具象化;秋冬时,排灯艺术节上的排灯映着先辈们奋斗的笑脸,将一朵“非遗之花”拓印在游客的相机里。这座古城用一盏灯,照亮了历史与未来的交点,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排灯之乡)”的匾额高悬,湟源人深知,排灯照亮的不仅是街道,更是一条文化传承与创新共生的长路。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委宣传部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