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智库

青海海晏:40年,3代人,用双手在高寒旱沙区谱写绿色奇迹

发布时间:2025-05-23 09:38:3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节气已过小满,位于青海湖北岸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额最高气温只有14℃,频繁吹刮的大风让人感到阵阵寒意。

image.png

5月22日,“声动青海”媒体记者海北采访团来到海晏县克土治沙点,站在观景台上向远处眺望,一片片樟子松、青海云杉等常绿植物,青杨、乌柳、沙棘、柠条等乔灌木交错铺就的立体的绿色屏障蔚为壮观。

40余年,经过海晏县三代治沙人风雪无阻、战风斗沙的不懈努力,他们用双手在高海拔、寒冷、干旱的沙区构筑了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沙漠的扩大和蔓延,确保了青海湖核心区域的生态安全,以及青藏铁路和国道315线安全通畅运行,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型沙区沙漠化治理贡献了海晏方案,先后4次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单位”“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昔日黄沙漫天的克土沙区如今变得郁郁葱葱,满眼青绿,鸟儿啁啾,黄鼠狼、野兔不时从密林中探出头来。

image.png

“这些小动物不算啥,我们还发现了普氏原羚、狐狸、狼等一些大型动物的影踪,这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真的变好了。”海晏县草原站站长石德荣说。

进入林区,用手拨开灌木丛,发现黄沙都变成了土壤。“这上面是一层腐殖层,它能够给这些植物提供营养,土质发生了变化,种植林木的成活率也更高了,这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石德荣说。

image.png

“海晏行,风不停,黄沙满天过不成。走一步,退两步,沙进人退路难行。”43年前,这里是有名的风沙之地,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青藏铁路、青新公路、湖东旅游公路等长达180公里的路段受风沙危害,严重受危害的路段达70公里,沙漠化面积逐年扩大,严重威胁着青海湖周边乃至全省的生态安全,防沙治沙刻不容缓。

为控制沙漠化的扩大和蔓延,海晏县历届领导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生态优先发展为己任,全面开展沙漠化防治工作,从1980年开始对克土斜玛、大水塘一带的沙区实行了常年禁牧封育和生态治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沙漠化治理累计投资达到近2.1亿元,累计完成沙区人工造林、封(沙)山育林(草)等140万亩。沙区的林草综合覆盖度达到30-40%,局部地块覆盖度达到85%以上。沙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48.6万亩减少到现在的92.6万亩,年均减少1.2万亩。一条长8公里宽6公里面积达4000公顷的绿色长廊将流动沙丘牢牢锁定在青海湖畔,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image.png

海晏县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治沙方法,以“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为原则,引进试种适合优良治沙造林树种,试验应用先进造林种草技术,推广“沙棘营养土坨造林技术”“青杨截干深栽造林技术”“设置草方格固沙造林技术”等沙区造林技术模式。试验成功“沙棘营养土坨造林、乌柳截杆深栽造林、容器苗造林”等一系列适合高寒旱沙区的实用技术,有效提高了造林种草成活率和保存率,经过40多年的不懈坚持,终于把沙漠染绿,走出了一条成活率高、见效快的高寒旱地区治沙造林新路子。

“目前,我县沙区外围锁边林已形成规模,正如大家现在所看到的,通过4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筑成了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沙漠的扩大和蔓延,维护了青海湖核心区域的生态安全,保障了青藏铁路及环湖东路的畅通运行,也给当地的农牧民群众带来了福祉。”石德荣说。

image.png

十八大以来,海晏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中心,认真践行“两山”理论,始终把守住绿水青山当做最大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工作理念,以青海湖、湟水河两大生态屏障建设为重点,深化国土绿化巩固提升行动,实施了西海镇创建森林城镇项目、三角城镇10个重要节点高标准建设项目;依托天保、公益林、防沙治沙、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项目,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同时结合“林草长制”工作,推行了“五员合一管护机制”,实行双重管理+网格化分区管护模式,全县的林草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逐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建、共享、共管的国土绿化新格局。

image.png

40余年来,海晏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忠诚和担当、执着和奉献,在湟水源头青海湖畔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谱写了一曲曲播撒绿色的灿烂乐章。如今你会看到这块湖滨沙地已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沙漠景观,成为和远处蔚蓝色的青海湖交相辉映的人造奇观。

image.png

文图/尹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