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青海湟源:紧扣主线书写幸福答卷

发布时间:2025-05-23 15:43: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一条条笔直平坦的公路在湟源山村铺展,托起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梦想;一项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在县城落地,筑起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温暖情怀;一个个特色产业在湟源兴起,吸引着外出游子返乡就业创业……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落实“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重大要求,深入推进全县经济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书写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幸福答卷。

党建引领促共融

湟源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党建+社区石榴籽家园”工作格局,形成“社区党组织引领、楼(栋)长协作、党员表率带动、各民族积极参与”的基层民族工作模式,凝聚起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磅礴力量。城关镇南小路社区集结党员、志愿者、青年创业者等力量组织以“红石榴”为特色的“红白绿蓝”四支志愿服务小分队用实际行动织密民生服务网。依托“一厅两厅九平台”12个文明实践活动阵地,通过“同吃一锅饭”“邻里运动会”等方式,营造邻里互助、团结友爱、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全力打造各族群众互嵌共融的“石榴籽家园”。

产业发展谋共富

湟源县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示范县为目标,全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在大华工业园区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园”“有机农畜产品集散中心”,形成了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园区推行资产收益带动、务工就业带动、技术培训带动、产业融合达到四种联农带农模式,并利用“种养殖+收购+企业+市场”的一条龙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群众就业100余人,人均月增收达3000元。如今,湟源县乡村振兴孵化园内一条条产业不断壮大,一个个企业蓬勃发展,同时也实现了群众“顾家增收两不误”的美好愿景。

民生改善筑共享

湟源县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及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4年,投入4300万元资金改造38个老旧小区,利用资金2639万元铺设农村供水管网140余公里,投资9370万元建成农村幸福路104公里。1.47亿元城乡居民住院、门诊医保基金,助力34万人次减轻负担。投资1700万元实施学前教育提升工程,城关第四幼儿园开园办学,新增学位270个。投资2250万元建成老年养护院,改扩建农村老年之家9个,“壹桌”服务解决了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就餐难题。投资4800万元实施国家县域充换电设施建设试点项目。13项民生实事项目百分百兑现,“有诉必应马上办”解决群众“难心事”2000余件,形成了各族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生动局面。

文化交融谱共荣

从跨越千年的“文成公主进藏”历史传奇演绎到绚丽多彩的民族舞蹈展演,从独具特色的非遗展示到多元交融的沉浸式音乐会,传承与创新、时尚与经典、民族与世界在丹城大地交融。近年来,湟源县依托“唐蕃古道”“茶马互市”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文旅融合发展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日月山景区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向省内外游客生动讲述文成公主和亲的传奇故事和民族团结的动人史诗。湟源县博物馆通过文物古籍生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游客在参观中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丹噶尔古城积极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旅游项目,通过皮绣制作、陈醋品尝、中医药文化体验等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参与体验,成为文化交融的生动载体。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充分展示湟源各族群众和睦融洽生活的生动画面,也成为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委宣传部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