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互助:探访“互助家政”劳务品牌的蝶变之路
发布时间:2025-06-09 11:30: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青海省东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闻名。然而近年来,另一个名字正逐渐成为这里的亮丽名片——“互助家政”劳务品牌。
互助,这个原本以农业为主的县域,如何在家政服务行业闯出一片天地?又是如何通过劳务品牌建设,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的?“互助家政”劳务品牌的成长逻辑、发展模式等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6月5日,在海东市互助县现代家政实训基地看到,各种荣誉证书和牌匾应接不暇,每个房间被布置成场景不同的功能室,每个功能室都有整套的教辅教具……
“大家在给老年人做护理时一定要做到小心、细致,要注意和他们交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培训部带班班主任费他义花正在给学员讲解相关知识,并通过实操的方式让大家深刻理解。
“我平均一个月带两个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居家养老、医疗护理等内容。其中医疗护理类的学员要接受20天的培训和5天的医院实习,考核合格才能上岗。”费他义花说。
互助县结合本地劳动力特点,重点培训育婴师、养老护理员、保洁员等紧缺工种。当地妇女大多勤劳朴实、吃苦耐劳,且具备一定的家庭照料经验,经过系统培训后,很快在市场上赢得口碑。
丹麻镇的张桂芳,原本是一名普通农村妇女,经过互助县组织的免费家政培训后,成为西宁市某高端月子中心的“金牌月嫂”,月收入超过8000元,远超当地平均水平。
“截至目前,全县‘互助家政’企业和个体户达300余家,涉及居家保洁、母婴护理、医院护工、家庭照护等25个服务种类。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1.6万余人,年实现劳务收入5.6亿元。”互助县就业服务局局长伊顺年说。
上世纪80年代,互助县东山、台子、塘川等乡镇的一部分眼界开阔、思维超前的务工人员,靠着邻近省会西宁,交通便利的地理优势,走进西宁“站大脚”,从事保洁、保安等行业,并以踏实肯干、淳朴厚道、老实本分的良好形象,逐步赢得了市场的青睐。通过“亲帮亲”“邻带邻”,逐渐呈现出燎原之势,但是,就业分散、技能单一、收入不稳定等问题随之而来,制约着劳务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在青海省人社部门的指导帮扶下,互助县全面落实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有关政策措施,以“打造互助家政金名片、建设劳务经济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实施家政服务提质扩容三年行动,建立了“政府引导、校企合作、集团化运作”的互助现代家政实训基地,形成了以互助家政为龙头,120余家家政服务公司为支柱的家政服务业发展格局,着力推进家政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互助家政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产业规模明显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从业人员收入显著增加。
为进一步发挥“互助家政”劳务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互助县成立了86家企业为会员单位的互助县家政服务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引导家政服务企业落实家政服务标准,推动家政服务产品化和服务产品标准化。
为增强市场辨识度,注册了“互助家政”商标,建立统一标识、统一培训、持证上岗、统一评价行业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了由“小而散的家政服务业”单打独斗向企业“抱团发展”的转变。2023年,“互助家政”被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厅认定为省级劳务品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全县19个乡镇(街道)与家政企业签订了劳务用工协议,进一步拓宽了家政服务用工市场,提升了“互助家政”劳务品牌带动效应。目前,互助县每年输出家政服务人员超3000人,从业者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
家政行业看似微小,却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互助县通过发展家政劳务品牌,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带动了消费、教育、养老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
李琴英曾是互助县东山乡东山村的一名家庭妇女,8年前开始做保洁员,在她的带动下左邻右舍都开始做起了保洁。“这个平台特别好,又在家门口,工资每个月能拿到4000元,冬天快过年的时候一个月能拿到1万元。”
在互助县,家政行业成为农村妇女实现经济独立的重要途径。据统计,互助家政从业人员中,女性占比超过90%,许多原本依赖家庭经济的妇女,如今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西宁、兰州等周边城市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激增。“互助家政”劳务品牌的崛起,恰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互助县与西宁市多家社区养老机构合作,定向培养养老护理员,既解决了城市养老难题,又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稳定就业机会。
“在全省家政行业中,70%以上的家政服务员来自互助县的务工人员,90%的客户都愿意找“互助家政”。积极抢占省内市场的同时,我们大力拓展省外市场,积极发挥互助家政北京、无锡、海东办事处辐射带动功能,筹备成立上海、安徽、西安、兰州办事处和民和运营中心。努力让互助家政从业人员走出互助,走向全国。”互助家政劳务品牌代言人、互助家政集团董事长文海炜说。
家政行业的发展还拉动了培训、保险、健康管理等配套产业。例如,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家政服务专业,与平安保险合作依法为员工制家政服务员购买社会保险,保障从业者权益,为家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此外,部分家政从业人员积累资金后,返乡创业,开办小型家政公司或养老驿站,进一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尽管“互助家政”已取得显著成效,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如何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仍是关键问题。
“我们顺应家政服务员工制、定制化市场需求,建成运行互助家政智能数字平台,逐步完善家政服务员录入系统,开展家政从业人员专业化培训和从业人员专业化认证,全面提供一站式‘线上服务’,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威远镇北街社区、盘绣园等15处投放互助家政进社区智能终端一体机,推动家政服务进社区,打通家政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家政从业人员与市场用工需求的无缝对接。目前已吸引75家家政公司入驻,2024年累计接单服务14160次,平台带动就业1300人,完成营收425万元。在提高家政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市场监管、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实现行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海炜说。
目前,“互助家政”仍以中低端市场为主,未来可向高端家政、涉外家政等领域延伸。针对高收入家庭需求,培养具备营养学、心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服务附加值。创新互助家政企业文化、服务流程、家政创业规划等10个服务标准范本。制定服务供给菜单,建立消费评价机制,引领互助县家政服务行业走现代企业之路,走高标准供给、高效率配置、高品质服务,力求逐步实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目标。
从青藏高原的小县城到劳务品牌高地,“互助家政”的崛起,不仅是一个县域经济转型的缩影,更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稳定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农牧民增收的生动实践。
文/图 尹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