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格尔木:昔时戈壁飞沙处,今见碧水映翠微
发布时间:2025-06-11 17:07:3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谁能想到呢?从前这里垃圾成堆,苍蝇嗡嗡,河滩片区的‘脏乱差’臭名远扬。如今水清了,景美了,成了家门口遛弯、锻炼的好地方。”
清晨,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渔水河湿地公园,李月舒展双臂,太极拳的招式行云流水。一句简单的话语里,浸润着格尔木市民对绿色家园最朴素而深刻的认同感。这份满足感,正源自脚下这片土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被精心抚育出的新绿。
渔水河湿地公园。蔡得军摄
李月和众多市民所享受的这份清新与生机,其背后是格尔木市生态建设步履不停的最新足迹。近日,格尔木市实施的2024年“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格尔木市2024年“三北”工程巩固防沙治沙成果项目等4个项目已完工并进入自查验收阶段。
据格尔木市林草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此次实施的“三北”工程4个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苗木补植补栽3.8万株,施肥16.65吨,拉设网围栏84千米,草原改良6万亩,总投资900.3万元。
这不仅仅是一组数据,更是格尔木市对守护绿水青山、构筑生态屏障矢志不渝决心的生动注脚。
昆仑山下绿意浓。蔡得军摄
站在昆仑山下远眺,曾经黄沙漫天的戈壁滩如今泛起层层绿意。近年来,格尔木市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进一步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据格尔木市林草局副局长张敏介绍,该市通过不断激发国土绿化新动能,采取大规模国土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志愿服务等形式,切实提高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目前,格尔木市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5%以上,全社会爱绿植绿护绿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格尔木市景。格尔木市委宣传部供图
“最明显的是春天的风沙小了,窗户上的积沙从每天一擦变成三天一擦。”住在金峰路的居民李芳笑着说。
生态改善带来的不仅是环境变化,更是民生福祉的提升。李月经常锻炼身体的渔水河湿地公园,前身是一片荒滩,垃圾堆积、污水横流,周边居民路过都要掩鼻。随着格尔木市渔水河生态治理工程项目的推进,这片水域实现了河湖贯通、水系连通、湿地恢复、水环境修复,成为功能完备、内容丰富的城市生态廊道。
生态底色。蔡得军摄
“格尔木市渔水河生态治理及绿地建设项目,不仅恢复了格尔木河和渔水河地表水系自然连通,还提升了河道的自我修复功能和自我净化能力,彻底消除了黑臭水体现象,实现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转换,有效降低了地下水灾害的风险,为居民出行游玩提供了极大便利。”格尔木市林草局工作人员华成才说,随着格尔木市渔水河生态治理工程项目的推进,这片水域实现了河湖贯通、水系连通、湿地恢复、水环境修复,成为功能完备、内容丰富的城市生态廊道。
傍晚时分,渔水河公园的灯光次第亮起,喷泉在音乐中翩翩起舞。市民们或在健身器材区锻炼,或在科普长廊了解湿地生态知识。李月指着水中的鸟类对孩子说:“这就是咱们格尔木的‘生态考官’,它们愿意留下来,说明咱们的环境变好了。”
格尔木市生态湿地中的鸟类。格尔木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随着格尔木市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特别是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持续加大力度,这片曾经略显荒芜的土地,正悄然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
曾经,由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受到限制。如今的格尔木,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举措,越来越多的鸟类在此繁衍生息。根据格尔木市野生动物保护站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格尔木市监测到的鸟类种类已多达30余种,其中不乏黑颈鹤、大天鹅、灰鹤、赤麻鸭等,不仅丰富了这片土地的生物多样性,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绿色掩映中的格尔木市政府大楼。蔡得军摄
夕阳西下,格尔木河波光粼粼,倒映着天际的晚霞。这座被戈壁包围的城市,正以生态为笔,在青藏高原上书写着绿色传奇。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生态脆弱”到“生态宜居”,格尔木的蜕变,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