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青海湟源:“小切口”推动“大变化” 文明风尚润人心

发布时间:2025-06-25 16:54: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殡葬习俗,一头连着传统文化,一头系着民生福祉。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民政局紧扣“逝有所安、生有所乐”目标,以“小切口”破题,聚焦群众“办丧难、负担重、习俗旧”等痛点,通过建强服务阵地、立好村规民约、管好长效机制,推动殡葬改革从“政府推动”向“群众自觉”转变,让文明殡葬成为乡村振兴最温暖的注脚。

建强“家门口”阵地,让治丧难题“不再难”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丧场所远、场地条件差、噪音扰民”等痛点,坚持“补短板、优服务”,全力构建治丧服务圈。近年来,先后建成村级殡仪服务站2处与骨灰堂1处,并配套守灵厅、告别室、骨灰暂存等功能区,为群众提供“守灵—告别—寄存”等一站式基础服务,着力实现“不出小区”即可办丧事。服务站秉持“共建共享”理念,与周边村社、居民小区联动开放,覆盖群众超5000人。这一举措不仅治丧更加便捷,还让办丧过程更加体面,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立好“村子里”规矩,让文明新风“扎下根”

以村规民约为有力抓手,将“简化治丧程序、压缩治丧时间(3天内办结)、鼓励生态安葬”等要求纳入村规,并明确“红白事随礼不超 200元”“丧事就餐‘一碗熬饭’”等具体标准,使移风易俗从“口号”变为“硬约束”。构建“支部搭台、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红白理事会运行体系,由各村(社区)党支部主导,推选党组织书记、“五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代表)、乡贤能人、红白“总管”等威望高、公道正派的群体为理事会成员,全县154个村(社区)已实现村党支书记任会长,村规修订完成新一轮修订。在多方努力下,群众“厚养薄葬”意识显著增强,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现象大幅减少,全县治丧费用降幅达40%,文明新风在村社落地生根。

管好“接地气”机制,让移风易俗“长久立”

为保障殡葬改革成果持续惠民,突出公益属性,制定湟源县骨灰堂、村级殡仪服务站等管理运行制度,从管理机构与职责、骨灰存放管理、安全维护、财务管理等方面细化标准,规范运行。同时,联合各乡镇、市场监管等部门组建督查组,对违规收费、服务敷衍等问题“零容忍”,确保服务站“建得起、用得好、管得严”。今年以来,2处服务站实行村集体经济奖补政策,累计服务丧属17户,奖补8户8000元,群众满意度达98%。通过严格监管,“移风易俗”不再是墙上标语,而是真正融入了群众生活,推动殡葬改革行稳致远。

从“治丧难”到“就近办”,从“讲排场”到“重情分”,殡葬改革,改的是旧俗、树的是新风、暖的是民心。如今,文明殡葬的种子已在全县生根发芽,正以润物无声的力量,滋养着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