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青海格尔木:将军楼畔,红色基因绘就精神丹青

发布时间:2025-07-04 16:25: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每次来到这里,都感觉像是与历史进行一次对话。这些先辈们当年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却怀揣着建设格尔木的坚定信念,为格尔木的今天奠定了基础。”

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在市区西北部的将军楼公园内,身着正装、佩戴党员徽章的陈希红和几位同事肃立于此,开启了当天的红色之旅。

这一幕,正是格尔木市深耕红色基因传承、创新党员教育的生动缩影。

将军楼公园内的筑路忠魂雕塑和天路塔。蔡得军摄

格尔木市的将军楼公园,以将军楼旧址及格尔木将军纪念馆为核心,通过纪念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建设、军垦拓荒戍边及格尔木发展历史为主题,全方位展示了格尔木市人文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展现了历代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柴达木精神。

1954年,慕生忠将军率领1200名筑路官兵和19名驼工,仅凭简陋工具,以血肉之躯在“生命禁区”劈开通道。在极寒缺氧、冻土难驯的严酷条件下,他们仅用7个月零4天,就在世界屋脊上筑起了一条连接祖国内地与西藏的生命线——青藏公路。当年筑路大军铁锹下迸溅的火星,早已化作格尔木城市天际线上不灭的星辰。

将军楼公园内的慕生忠将军像。蔡得军摄

步入公园内的青藏公路纪念馆,时间骤然凝固于斑驳遗物之上:锈蚀斑斑却依然能辨出握痕形状的铁锹,那件磨得油亮、几乎看不出原色的破旧羊皮袄,几件功能莫辨、泛着历史黄渍的原始筑路器械……它们曾与主人一同在风雪中搏斗,如今在玻璃展柜中无声诉说着当年的铁血誓言。

“每次站在这些实物面前,似乎能触到历史,眼前浮现的是前辈在风雪中挥汗如雨的身影——这种直抵心灵的震撼,是任何书本或课堂都难以给予的。”陈希红凝视着展柜,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

将军楼。格尔木市委宣传部供图

“公园的每一处景观都浸润着深意,我们不仅以园林艺术复现历史场景,更让‘柴达木精神’与慕生忠将军‘大无畏’的革命气概成为城市灵魂的基石。”讲解员卢海霞说。

主体建筑将军楼肃穆矗立,院中高耸的天路纪念塔直指苍穹,生动粗犷的筑路大军群雕凝固着奋进的瞬间,还有那寓意开拓者足迹深深烙印的“脚印”广场……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既能触摸格尔木独特历史体温,又彰显时代精神的高品质公共空间。

2018年5月,经青海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和省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评定,批准将军楼公园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格尔木最闪亮的红色文化名片。

将军楼公园内的青藏公路纪念馆展览。蔡得军摄

在将军楼公园,红色教育并非尘封的档案,而是驱动当下的澎湃力量,陈希红对此感触尤深。当她凝视着慕生忠将军那把旧铁锹,脑海中浮现的却是今天横贯戈壁的铁路网、蓬勃发展的盐湖化工基地,以及“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上的繁忙物流园。

“从将军铁锹下诞生的‘帐篷城’,到如今青海省举足轻重的副中心城市,格尔木的每一次飞跃,都印证着红色基因中那股不畏险阻、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伟力。”陈希红说,将军楼公园正是这种力量薪火相传的熔炉,将历史的厚重转化为开拓未来的锐气。

暮色渐沉,夕阳为慕生忠将军的雕像镀上一层庄严的金辉。公园并未沉寂,仍有晚归的市民在此驻足,年轻建设者的身影被夕阳拉长,与历史雕像的轮廓在格尔木的大地上叠印。

当地市民在将军楼公园内的青藏公路纪念馆参观。蔡得军摄

将军楼公园,以历史为基、精神为柱,早已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它让慕生忠将军手中那根紧握的木杖,化作一代代格尔木人心中永不言弃的信仰之杖;让筑路大军风雪中的号子,沉淀为城市血脉里永恒的奋斗交响曲……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