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赓续红色血脉 昆明城市学院师生实践团深入大理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14 11:09:3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7月初,云南省昆明城市学院艺术学院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红旅实践团深入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宾川、鹤庆三县,开展为期六天的深度调研。师生们以“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为主线,足迹遍布革命遗址、非遗工坊、特色乡村,用专业视角解码红色基因传承密码,探寻艺术赋能乡村发展的创新路径。
红色铸魂:追寻信仰之光,筑牢青春根基
实践团首站探访祥云县王德三、王复生烈士故居,在“一门三烈”的壮丽史诗中感悟革命者的忠诚担当。
在鹤庆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碑公园,成员们通过珍贵史料学习红二、六军团1936年在此播撒革命火种的历程。让青年学子深刻体悟“红色基因是精神富矿”的时代内涵。
“我们将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在烈士故居前的庄严承诺,成为贯穿全程的行动指南。
产业探路:解码乡村实践,激活内生动
从祥云沐滂村600亩芥菜基地的标准化种植,到宾川新庄红军村“红绿融合”的葡萄产业振兴样本;从沙址村民宿同质化困境的深度剖析,到鹤庆乾酒“非遗+电商”的创新模式,实践团以“访谈+观察+问卷”三法并举,通过多份有效调查问卷,精准思考和把脉乡村产业痛点。
在沙址村,成员们发现民宿淡季客源短缺、线上运营薄弱等问题,立即结合艺术设计专长,提出“差异化主题改造”“文创衍生品开发”等方案;在新庄红军村,直播间里热销的“阳光玫瑰”葡萄,让学子们见证了数字经济为传统产业注入的活力。
非遗赋能:匠心对话青春,创新延续薪火
在鹤庆新华银器艺术小镇,实践团成员们被一件件精美的银器所震撼,更被传承千年的匠心工艺所打动。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历经熔银、敲片、下料、制模、拉丝、括行、画样、鎏花、焊接、组装、清洗、抛光等十余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凝结着世代匠人的智慧结晶,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手艺人的智慧与坚守。
匠庐工坊内,非遗大师带领匠人錾刻打磨的锤声,与青年体验者敲击银片的叮当声交织,奏响“活态传承”的乐章。
时光小院则颠覆非遗传播范式——甲马版画、手鼓韵律与果醋酿造在此交融,形成“体验+社交”的创新生态。“让非遗既有文化根脉,又有青春烟火!”成员们在亲手制作中领悟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共生之道。
艺术担当:脚步丈量乡土,智慧服务振兴
六天行程,实践团交出沉甸甸的“青春答卷”:红色教育深度覆盖4处革命遗址,提炼出“红色文旅融合”开发路径;产业诊断精准聚焦3类乡村业态,提出“艺术设计提升品牌附加值”等解决方案;非遗传承创新链接2项国家级技艺,探索“非遗工坊+研学体验”可持续模式。
从革命丰碑到绿水青山,从古老技艺到现代产业,昆明城市学院艺术学院的青年们以脚步丈量滇西热土,用专业赋能乡村振兴。他们在红色血脉中筑牢信仰,在田间地头里读懂中国,更以艺术之光点燃乡村内生发展的星火——这既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更是“红色筑梦”最生动的青春注脚。
云南昆明城市学院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