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带你来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看非遗
发布时间:2025-07-15 17:22:3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近日,央视综合频道CCTV-1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青海篇播出,335项省级非遗,88项国家级非遗齐聚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其中湟源排灯、湟源皮绣、湟源陈醋、湟源酸辣里脊、湟源严酿皮、湟源十大碗、湟源余甜醅等惊艳亮相,尽显湟源非遗魅力。
《非遗里的中国》青海篇将湟源丹噶尔古城作为主拍摄地,总台主持人龙洋携手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及演员谭卓,漫步历史底蕴深厚的古城,带观众互动学习非遗技艺,品地道青海美食,以非遗视角遍览青海。
丹噶尔古城曾是茶马互市的商贸要地与军事重镇,城内那条明清老街如线穿珠般串联起城隍庙、文庙、丹噶尔厅等建筑。经纬交错的街巷、形制独特的民居院落、古朴恢宏的庙宇建筑群,承载着丰富的多元文化信息。沿青石板路而行,可在历史遗存间探寻湟源非遗的文化印记。
国家级非遗:湟源排灯
湟源排灯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历史可追溯至清嘉庆、道光年间。当时,作为重要商道节点的丹噶尔古城商贸繁盛,各商号为吸引夜间顾客,制作了内置蜡烛的名号招牌,此为湟源排灯的雏形;湟源排灯制作融合木工、雕刻、绘画等多元技艺,堪称综合艺术,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守护与创新中,这一非遗正以多元亲民的姿态焕发光彩,持续传承发展。
省级非遗:湟源陈醋
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陈醋的酿造技艺已传承三百余年,其成品色如琥珀、味似醇醴,恪守传统工艺,不加化学香料与糖浆食色,仅以优质中药配料及数月曝晒自然酿就,质地浓稠、香味馥郁,且冬天不冻、夏天不腐,承载着地域饮食的文化记忆。
省级非遗:湟源严酿皮
一碗软糯“Q弹”的酿皮,淋上醇厚陈醋与油泼辣子,佐以辛香的蒜泥韭末,搭配吸饱料汁的软糯面筋——这碗承载河湟烟火记忆的严酿皮,自诞生以来,因创始人严添财与传承人严国武等人对工艺的严格要求,成为河湟地区朴实饮食风貌的“记录者”。对地道青海人而言,它既是家人聚餐的熟悉味道,更以酸辣爽口的独特口感,成为“浪山浪水浪湟源”的经典选择,在时光中延续着地域美食的文化印记。
省级非遗:湟源酸辣里脊
清朝时期,湟源因茶马互市繁荣成为西北商贸枢纽,各地饮食文化在此交融,湟源人吸纳外地“荤素搭配、精工细作”的烹饪理念,创制出既保留本土食材特色、又融合各地调味技艺的湟源里脊。“里脊”谐音“利吉”承载着当地饮食传统与民俗文化内涵。
市级非遗:湟源皮绣
湟源皮绣是镌刻在皮革上的千年技艺,诉说着丝路古道的岁月沧桑与文化交融。湟源千年前便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交汇点,古羌先民以牛羊皮为画布创造了皮绣,宋元时期茶马互市的繁荣让南北绣艺在此汇聚,促使其升华为艺术瑰宝。湟源皮绣工艺核心是独创的盘针、攒针、堆绣、辫绣、拉锁针五大针法体系,这些针法在无经纬线支撑的皮革上施展,匠人需以毫米级精度驾驭针线,堪称“针尖上的精准之舞”。
市级非遗:湟源十大碗
湟源十大碗是湟源乡间农家在婚宴喜事、年头节下宴请宾朋时的常见宴席菜品,其形成与丹噶尔作为西部边陲商贸集镇的历史密切相关。内地商人带来的饮食习俗与当地食品资源、风俗习惯相融合,催生了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宴席。所谓“十大碗”,即宴席上有十碗菜,体现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和待客之道,是农家款待宾客的实在选择。
市级非遗:湟源余甜醅
湟源余甜醅是丹噶尔古城知名美食,以当地青稞为原料。湟源昼夜温差大、日照长,青稞营养丰富,β–葡聚糖含量居麦类之首,造就其醇香清凉、甘甜绵软的口感,食后有保健作用。制作经青稞润湿、舂皮、煮熟凉温,拌酒曲发酵;食用时兑温开水加白糖即可。民国时,余生福引技改进创立,因品质佳、信誉好,成为访亲佳品和当地八大名吃之一,2016年其酿造技艺被列入西宁市非遗名录。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委宣传部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