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跟着央视看湟源排灯
发布时间:2025-07-15 12:22: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西北高原的璀璨星河下,湟源排灯以木雕为骨、绘画为魂,于烛火摇曳间诉说着百年商道传奇。这项起源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商号招牌的非遗技艺,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商业文明的密码。如今,随着央视《非遗里的中国》青海篇,让我们一同拨开光影迷雾,探寻藏在湟源排灯深处的商号传奇。
溯源:商号招牌到文化瑰宝的华丽转身
湟源排灯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嘉庆、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彼时,作为重要商道节点的丹噶尔古城,商号林立、货品充盈,各地的商贾们纷至沓来。为了在夜间吸引顾客,各商号纷纷制作写有自家名号的招牌,招牌里放置蜡烛。一到夜晚,点燃蜡烛,招牌便亮如白昼,这便是湟源排灯最初的模样。就如同节目中所介绍的,这小小的招牌,在当时的商业环境中,肩负着招揽生意的重要使命。
随着商业竞争日益激烈,商号之间暗自较劲,招牌也在不断改良,商家们选用优质木料,精心设计多元造型,增设底座并绘制图案,使简易招牌逐渐升级为兼具装饰性的独立“牌灯”。后来,商家们为了招揽更多生意,更是别出心裁,将牌灯连接起来,改造成了能横跨街道的大型排灯。至此,湟源排灯实现了从简单照明招牌到精美艺术作品的华丽蜕变,完成了从牌灯到排灯的质的飞跃。这一转变过程,不仅是商业竞争催生的成果,更是民间智慧在艺术领域的生动体现。
匠心独运:传统工艺的精妙呈现
湟源排灯的制作,堪称一门综合艺术,融合了木工、雕刻、绘画等多种技艺。
在框架制作上,湟源排灯运用纯手工榫卯结构进行搭建。这种传统的榫卯技艺不用一颗钉子,却能让框架牢固无比。框架的形状也极为丰富,除了常见的有长方形、扇形外,也有马鞍、蝴蝶等形状,每一种形状都蕴含着独特的美感。框边雕刻更是极为精细考究,往往需要耗费数月时间才能完成从一块普通的木料,到精美的排灯框架的蜕变。
而灯壁则是采用透光性极佳的蚕丝薄纱,再由画师绘制精美的图案。图案内容广泛,画风或古朴典雅或鲜活灵动,共同在薄纱上构建出富有层次的视觉世界。
传承之路:从濒危到复兴的艰辛历程
在历史的进程中,湟源排灯也遭遇过挫折。1992年湟源排灯传承经历了一个重要转折点。届时排灯艺术陷入沉寂,传承面临危机。湟源县文化部门注意到这一问题后,紧急召集老艺人修复湟源排灯。凭借老师傅们的记忆和深厚功底,耗时百日,最终成功复原了72架排灯。次年元宵,这些排灯再次点亮了古城。熟悉的光影勾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才让湟源排灯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2006年,湟源排灯因其兼具木雕榫卯工艺的建筑美学价值、商道文化的历史见证价值、商业招牌到非遗技艺的完整演变链条,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排灯的传承与保护注入了强大动力,也让杨增贵等老传承人,积极投身于排灯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收集散落的榫卯技艺资料,耐心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为排灯艺术的延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创新发展: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
如今,湟源排灯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积极拥抱现代技术与创新理念,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工艺与材料方面,艺人们大胆探索,采用轻质合金与传统木料结合制作框架,既保留了榫卯工艺的灵魂,又显著提升了稳定性和耐用性。
在形式空间上,传承人杨增贵从传统民居中堂布局中汲取灵感,创新设计出落地式中堂排灯,打破了排灯只能在室外悬挂的传统,使其走入室内空间。他申报传承人时制作的标志性中堂式排灯,于2006年被中国民族艺术馆收藏。随后,《落地灯》《壁挂灯》《吉祥鼓》手稿及《葫芦如意灯》等创新作品也相继被中国彩灯博物馆珍藏。此外,立柜式、屏风式、影壁式等新形式不断涌现,满足了多元化、场景化的展示需求。
为了贴近现代生活,艺人们匠心开发了文创小排灯,如钥匙扣、书签、台灯等。相较于过去的大型排灯,这些小排灯更易于融入日常,拉近了非遗文化与公众的距离,有效拓宽了受众群体。
为了扩大湟源排灯的影响力,湟源县积极举办“排灯文化旅游节”“湟源排灯展”“双宁灯会”等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也为排灯艺人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
目前,湟源排灯已逐步构建起“传承+创新+产业”的立体保护与发展体系,培养着不同层级的传承人队伍,并通过研发生产、文旅融合等方式,让这门古老艺术持续焕发活力。
除了灯彩流光,湟源的文化村落与乡野风光同样藏着惊喜,毗邻丹噶尔古城的和平乡“排灯第一村”,将非遗技艺融入村落肌理。而不远处如绿宝石般镶嵌在高原边缘的和平乡露营基地,既可徒步赏溪流湿地的静谧,又能享受篝火烛影交织的高原夜景。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委宣传部供稿供图